(三)建筑

金朝在建筑方面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城市建设和桥梁建筑方面。

女真人早期居住的房屋多依山以草木为之,比较简陋。建国后,首先在会宁府建造宫殿,修建了颇具规模的上京城。海陵在位时,先后修建了中都和南京,因借鉴了宋朝都城的建筑布局、风格、技巧,又以汉人、渤海人监领其事,故新都的城市建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都 13 门,东、西、南各三,而北城有四。其丰宜门内的龙津桥以汉白玉为栏,“其色正白,而镌镂精巧如图画然”。宫殿壮丽华美,宫阙殿门纯用碧瓦。宫城驰道两旁植柳, 东西各有廊百余间,廊脊也覆碧瓦。城内有鱼藻池、瑶池殿和击球、习射的常武殿、广武殿。城北有离宫太宁宫(后更名寿宁、寿安、万宁)和琼华岛。

在桥梁建筑方面,金朝取得了卓越成就,中都的芦沟桥建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至明昌三年(1192 年),它不但在金朝建筑史上,而且在我国桥梁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大定二十八年(1188 年),世宗以芦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 未行而世宗崩。第二年,章宗即位,命造石桥。明昌三年,桥成,初名广利, 俗称芦沟石桥。

芦沟桥全长 266.5 米,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有 11 孔,桥宽 7.5

米,桥高约 10 米。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扶手石栏,各用石柱 140 个,柱

高约 1.4 米,内嵌石板为栏。桥下为石墩,靠上游的一面,成尖嘴形,以便分水破冰。桥孔成圆拱形,桥墩左右也各有一拱,桥面的载重通过圆拱传至桥墩,而由各拱共同负担,这是“连续桥”的一大优点。这种由多拱组成的桥从形式上分类也称“联拱桥”。

芦沟桥的附属建筑有东西两廊,而最负盛名的是它的石栏狮柱和柱头上的石狮。柱头上的石狮数量大,雕琢艺术极高,狮子有大有小,有动有静, 神态各异,民间有“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1962 年,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调查,石狮数量之谜终于揭开,全桥柱头石狮共 486 个。

芦沟桥建成后,在元明清三代均有修葺,元朝在桥上修了过街塔,清代立了碑亭。金、元所修廊、塔已不存,清代所造碑亭依然矗立桥头。石桥建成后,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成为京城一大景观,自金朝起,就有“芦沟晓月”之称。元朝以来,吟咏石桥的诗篇更是史不绝书。元人蒲道元称:“芦沟石桥天下雄,正当京师往来冲。”明王英诗:“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近代,芦沟桥又因发生了日本侵华的“七七事变”名闻中外。芦沟桥修建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虽经各代修补,但桥身、桥基和大

量雕刻仍是金代原物,并仍有较大的承受能力。1975 年,北京市文物、交通运输、市政设计、基建等部门,共同对该桥进行了载重科学实验,400 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通过了这座古桥,再一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