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金时期的阻卜诸部
辽朝统治时期的阻卜 契丹人兴起后,先后征服了北部的室韦、乌古,或将他们俘虏至辽朝境内编入契丹诸部,或将其降为属部。然后又征服了与契
① 《金史·胥持国传》。李氏家为宫籍监户,持国经童出身。
② 《金史·章宗纪》。
③ 《金史·章宗纪》引太府监孙复上言。
① 《旧唐书·室韦传》。
丹接境的黑车子室韦。此时的阻卜各部尚处于分散游牧状态,对契丹人的进攻不可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辽景宗时置西北路招讨司,设都详稳镇抚西北阻卜各部。辽圣宗时,加强了对阻卜诸部的控制,建立了镇州、防州、维州三边防城,以镇州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又任命大王、节度使直接管理阻卜各部。但是,辽朝任命的节度使不善抚绥,引起了阻卜各部的不满与反抗,后则改为由诸部首领管理部内事务。对克鲁伦河下游、呼伦贝尔一带的乌古、敌烈等部则置节度使、详稳和乌古敌烈统军司进行管理。
阻卜诸部有向辽贡献马匹、貂皮和出兵助战等义务。同时,辽朝也在边境置榷场与他们进行贸易。在辽朝统治期间,阻卜诸部与辽朝关系密切,他们一方面接受了契丹人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加速了本身的社会发展进程, 一方面不断起兵反抗辽朝的控制。这期间,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较有实力的集团,如辽道宗时期阻卜诸部长磨古斯就是一个强有力的部落联盟首领,他领导的反辽起义是辽朝属部中一次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给辽朝打击最为沉重的反抗活动。磨古斯可能是后来蒙古克烈部首领王罕之祖马儿忽思。可见此时,以鄂尔浑河、镇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由王罕的先人领导的强大的部落集团,它可能就是《辽史》所称的北阻卜。同时,见于《辽史》记载的还有梅里急(又作密儿纪、蔑尔乞)、王纪剌(又作翁吉剌、弘吉剌、广吉剌、光吉剌)、札剌(又作茶赤剌、札答兰)、粘八葛(又作乃蛮)等部,蒙古部在《辽史》中则被称为“远夷”。
金朝统治时期的阻卜 辽末金初,阻卜各部的实力大大增强,不断袭扰金朝北疆,构成了对金朝北境的威胁。耶律大石以镇州可敦城为根据地,重建政权,组织抗金活动,漠北阻卜各部多参加了大石的抗金行列。
《金史》讳言蒙古,对蒙古各部或直称其某些小部名称,如广吉剌、山只昆、合底忻等;或笼统称为阻卜、北阻卜,分别指金界外克烈和内附的塔塔尔等部;对铁木真所属的蒙古部则称之为北部、北鄙、边部、邻国、邻部、敌国等。而对同蒙古的战争多用北巡、北征、巡边、征伐、经略北边等轻轻带过,对其结果多无明确记录。但蒙古诸部同金朝的对抗,却是与金政权相始终的。
金太祖时期,以婆卢火屯田泰州,既有巩固新占领土的目的,也有防御西北诸游牧部族的考虑。
太宗初年,金朝以追袭辽帝和经营中原为主要军事目标,对大石联合阻卜诸部的反抗活动,以防御为主。天会八年(1130 年),首次遣耶律余睹、蒲察石家奴、完颜拔离速等追剿大石。大石西迁后,阻卜诸部仍接受西辽统治并坚持抗金。十三年萌古斯扰边,希尹、宗磐奉令北征,大掠其牲畜而还。
熙宗皇统六年(1146 年),又以宗弼为统帅,率兵 8 万大举北征,与蒙古划西平河(又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为界。
海陵贞元元年(1153 年),命西京路统军挞懒等北巡。这次军事行动调动了四路人马,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战争之激烈、残酷也可以想见。但是, 从以后的历史发展看,这次军事行动没有达到一举荡平的目的。因而在海陵南伐前,仍不得不对北部防御作出必要的安排。
世宗时期,调整了同南宋的关系,或许就在此时,也调整了与草原各游牧部族的关系。大约在此前后,阻卜(蒙古)诸部便相继成了金朝的属部。诸部首领接受金朝的封号,定期纳贡、应调出征和守边。金仍以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管辖北方属部和防守边境。但是,蒙古各部归附金朝的时间
并不一致。其中弘吉剌、塔塔尔部最为近边,归附时间当更早,与金的关系也更密切,而居于阿尔泰山南北的乃蛮,则直到大定十五年才交出西辽颁发的牌印,归附金朝。世宗以后,一方面对蒙古各部实行分而治之,使其互相攻击,一方面修筑边墙进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