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隆南伐与大定议和

正隆南伐及其失败 海陵迁中都后,又修南京宫殿,有统一天下之志。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五月,迁都汴京。一面签军括马,一面借向宋高宗贺生辰之机,向南宋要求淮南土地,并以巡猎陈、蔡、唐、邓诸州相胁,还因南宋所遣国信使不合己意,遣回不见。九月,海陵自将三十二总管兵,置左、右大都督和水军、汉南、西蜀三道都统制,分道南伐,一循海道趋临安,一出宿、亳趋淮泗,一从蔡州至荆、襄,一由凤翔取散关。宋也分兵防守成都、安康、襄阳、江陵、武昌、江州、池州、建康、京口等要地,准淮南诸州郡移治清野,下榜诏谕中原军民,并下诏亲征。

十一月,海陵至和州。世宗自立的消息传来,海陵迫令军士于采石渡江, 被宋前往督师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所败。又进兵扬州,拟自瓜州渡江,与宋约和后,再回军收拾残局。二十三日至瓜州,促令诸军渡江。时有传抄世宗赦书至军中者,诸将各怀异志,诸军厌战,完颜元宜等密谋杀海陵投奔新主, 将海陵心腹亲兵派去取泰州,趁御帐守备空虚之际杀海陵于军中,诸路南征军相继退兵。

大定议和 金世宗自立之际,正是金自建国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时期。海陵的横征暴敛使百姓贫困不堪,遍布全国的人民反抗斗争震撼着金朝并不稳定的统治基础。特别是移剌窝斡领导的契丹人民起义,席卷了金朝北方的半壁江山,牵制了金朝的大量兵力。而南宋的经济已逐渐恢复,政治也渐趋稳定,南伐的失败又使金政权面临着南宋反攻中原的威胁。为巩固统治,金世宗必然要对南宋主动讲和。

世宗即位后,以都督府名义移牒南宋,以左监军高忠建为报谕使,以罢兵、归地、班师、通好为报,并遣左副元帅完颜彀英措置南边和陕西等路事。南宋则乘金内乱之机,收复了扬、和、邓、蔡、泗、汝、陈等州和河南府、盱眙军等地,又檄示南征金军“挺身而抱义”,“率众以来降”,招谕将领弃金归宋。金朝地方守将仍坚守各自防区,有些州县则失而复得。宋高宗一方面约束诸将不得过界追袭金兵,一方面希望乘机修改绍兴和议条款,改善宋朝的地位。

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正月,金放还了河北、山东、陕西等路征南步军,这即是稳定国内秩序的需要,也是对宋作出的和平姿态。与此相应,六月,宋也遣翰林学士洪迈贺世宗即位。双方在议和上虽有共识, 条件却不一致,金世宗仍希望维持皇统和议条款。于是,因宋“书词不依旧式”,遣洪迈“归谕宋王”,第一次互派使节没能达成和议。

七月,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有意进取,以主战派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加强了军事部署。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鼓励士庶陈时政

得失,锐意中兴。虽不放弃和谈,但向金遣使却“欲用敌国礼”。

移剌窝斡部下括里、扎八等奔宋。宋用其谋北攻金朝州县,连下泗、寿、唐、海诸州。面对宋朝的攻势,金世宗也决定对宋用兵。十月,金世宗诏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经略南边。十一月,令右丞相仆散忠义总戎事,居南京, 节制诸将伐宋,同时指示“彼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可罢兵”①。

三年,宋以张浚为枢密使。志宁移牒张浚,略曰:“可还所侵本朝内地, 各守自来画定疆界,凡事一依皇统以来旧约,帅府亦当解严。如必欲抗衡, 请会兵相见。”张浚预计至秋金兵必大进,宜先发制人,于是以李显忠出濠州趋灵璧,邵宏渊出泗州趋虹县。宋朝中对和战意见不一,孝宗独与张浚议出师,三省、枢密院不知。志宁与宋军战于宿州,由于宋将不能协力同心, 宿州得而失复。

宿州败后,张浚上疏自劾,乞致仕,孝宗下诏亲征。但主和者纷纷要求治张浚轻出之罪,孝宗不得已下诏罪己,决定议和。

八月,志宁致书宋三省、枢密院,要求宋归还海、泗、唐、邓四州,称臣,纳币,归还逃入宋境金人。书状往返数四,宋初不许还四州,且欲减岁币;后则四州、岁币不较,而君臣名分在所必争。宋君臣反复论辩,其主战主和者各半。金世宗指示:“若宋人归疆,岁币如昔,可免奉表称臣,许世为侄国。”并以大军压淮境,志宁偏师渡淮,取盱眙、濠、庐、和、滁等州。

时宋方虽军事不利,孝宗却耻于求和,于是利用金世宗不欲用兵的机会, 千方百计在议和条款上争取金朝作出较多的让步。

大定四年十二月,和议条款讲定:

金、宋为叔侄之国,宋孝宗称金世宗为叔;

宋向金缴纳岁币银 20 万两、绢 20 万匹,比皇统时各减 5 万; 疆界依皇统、绍兴之旧;

彼此逃叛到对方之人,不再遣返。

宋孝宗利用金朝国内的变故,坚持“正国体”,终于改变了金、宋宗藩关系,使宋朝取得了与金同等的地位,恢复到北宋与辽关系的状况;同时保护了自金归宋的士庶,使他们得以安心留居宋境,这对金官民投宋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也是北宋对辽所一直不曾争取到的目标。对宋朝而言,这次议和是一次不小的胜利,因而宋孝宗将第二年改为乾道元年。宋朝将这次和议称“隆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