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起居与丧葬

居室 早期完颜部也是生女真中发展较慢的部落,他们“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无常”。这种坎地而筑的居处,当是一种依山傍水的半地穴式建筑,是早期挹娄人的遗制。至献祖绥可时,完颜一族徙居海古水(今黑龙江阿城市东北 10 公里的大海沟、小海沟),“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纳葛里’者,汉语居室也。自此遂定居于按出浒水之侧矣”①。至此,完颜家族由原来的迁徙不常转向较为稳定的永久性定居生活,居处也由地穴或半地穴式转为完全的地面建筑。按出虎水土地肥沃,与辽和回跋接近,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的社会发展进程加快。

地上所建居室是由地穴形制发展变化而成的,它依然保留了依山而建的特点。《三朝北盟会编》对这种建筑有较为具体的描述:“其俗依山谷而居, 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这种建筑形制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北方冬季寒冷,依山谷、门东向可避风,火炕能取暖。火炕的使用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大发明。最

① 《金史·留可传》。

① 《金史·世纪》。“纳”,满语“地”;“葛里”,蒙语“房屋”。女真人居室的变化,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东胡族系的影响。

晚在北魏时已经有了关于火炕的记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观鸡寺所用的火炕,“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塈,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其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唐代幽州寺庙中也有以火炕取暖的。这种火炕取暖的方式可能最晚在北朝或隋唐时期已传入河北地区,而较为广泛应用于民居当自金朝始。

服饰 女真人的衣服以布、皮为原料。“土产无桑蚕,惟多织布,贵贱以布之粗、细为别。又以化外不毛之地,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者春夏多以纻丝、绵、为衫裳,亦间用细布。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貉皮或羔皮为裘,或作纻丝四袖(?)。贫者春夏并用布为衫裳。秋冬亦衣牛、马、猪、羊、猫、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裤袜皆以皮。”①

上衣短而左衽,喜用白色。“至妇人衣,曰大袄子。不领,如男子道服。裳曰锦裙,裙去左右各缺二尺许,以铁条为圈,裹以锦帛,上以单裙袭之。”

建国后,衣服形制也有改变,或受契丹,或受汉服影响。《金虏图经》说,金朝“君臣之服大率与中国相似,止左衽异焉”。《金志·男女冠服》载:“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妇人或裹‘逍遥’,或裹头巾。”至金中期, 风俗日趋侈糜,衣服之制也更趋豪华,富贵之家甚至奴婢都得以服罗绮。为扭转奢华的风气,章宗时曾命礼部和尚书省制定衣服之制。除帝、后、太子、宗室、命妇和臣下朝服、祭服、公服外,还制定了常服之制。

自熙宗入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冕 24 旒,衮用青罗夹制,有日、月、龙、虎、山、火等纹饰,皆袭前代遗制。皇后花珠冠,青罗衣,以九龙、四凤、花鸟为饰。太子冕用白珠九旒,青衣朱裳。

其常服有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衣窄袖,盘领,缝腋,下为襞积, 前胸和肩袖等处,可加鸟、兽、花卉、山水之文饰。下着长裤。

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上衣称团衫,用黑紫、黑、绀等色,直领,左衽,掖缝,两旁复为双襞积,前拂地,后曳地尺余。

身分、地位不同,使用的衣料也有规定。庶人只许用粗绸、绢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丝绵,兵卒只许服无纹压罗、粗绸、绢布和毛褐。奴婢只许用粗绸、绢布、毛褐。同时严格规定女真人不得学南人装束。

金代齐国王墓出土的男女袍、裤、中单、裙、腰带、幞头、护胸、腹带、袜等,为研究女真人的服装提供了实物资料。其袍盘领或交领,窄袖,左衽, 钉扣绊,有织金珠纹、飞鹤、卷云等图案。这些服饰华贵精美,色泽鲜艳, 制作精致,具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和风格。

发式女真人辫发。其式不可得而详。宋人有“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秃头辫发”,“编发露顶”等记载,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资料分析,女真人的辫发或与后世满族的相近,或为编结双辫垂于两肩。

女真人喜用首饰,妇女有簪、钏、钗、耳环、耳坠、指环等饰物,男子也爱“耳垂金银”。金朝规定:妇女首饰,不许用珠翠钿子等物。黑龙江地区出土的首饰、佩饰等,也多用金、银、铜、铁、石制作。

金朝服装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由简入奢和各民族服饰的互相影响。太祖、太宗时期,帝后、百官与平民服装无明显区别。自熙宗后,渐染华风,君臣、

① 参见《大金国志》卷 39《男女冠服》。“纻丝四袖”疑有误。《金志·男女冠服》作“丝绢”,也不通。

官民间的界限逐渐严格。及至迁入中原,女真平民在与汉人的频繁接触中也不可避免地受汉人生活习惯和风俗的影响。于是才有大定、明昌间关于学南人装束的禁令。

另一突出现象是女真服饰对汉地甚至南宋的影响。自辽以来,燕京以北的汉人就已改着胡服,即苏辙所说的“衣服渐变存语言”,“左衽已过半”。金初,统治者又强制推行女真化政策,令汉人削发、短巾、左袄;加之后来女真人大量南迁,汉人与之接触日多,女真人的衣服、发式在汉地也流行起来,甚至传到南宋地区。范成大说:“民亦久习胡服,态度嗜好与之俱化, 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与此相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衣冠、用品也成了市场上的重要商品。①

饮食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女真人的食物和饮食习惯前后也有所不同。建国前后,作物品种较少,食物除粮食外,还有大量的渔猎产品。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增加,食品日益丰富,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女真人食用的粮食有粟、麦、黍、稷、稻、粱、菽、糜和荞麦等。家畜、家禽和猎物有猪、鸡、羊、犬、马、牛、驴、鹿、兔、狼、熊、獐、狐狸、麂、狍、鹅、鸭、雁、鱼、虾蟆等。蔬菜有葱、韭、蒜、长瓜、芹、笋、蔓菁、葵、回鹘豆和野生植物芍药花等。他们会造酒、制酱,在气候寒冷的北方,为了在漫长的冬季也能吃到蔬菜,他们还创造了独特的蔬菜保存方法,制作咸菜和酸菜。

女真人的食物以粮食为主,辅以肉类和蔬菜。饮食方式既有其自身特点, 也有一个由粗向精的变化过程,贫富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距也随着这一过程的出现而加剧。宋人记载说:“其饭食则以糜酿酒,以豆为酱,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芼以芜荑。食器无瓠陶,无碗箸, 皆以木为盘。春夏之间,止用木盆注口粥,随人多寡盛之,以长柄小木勺子数柄回环共食。下粥肉味无多品,止用鱼生、獐生,间用烧肉。冬亦冷饮, 却以木碟盛饭,木盆盛羹。下饭肉味与下粥一等。饮酒无算,只用一木勺子, 循环酌之。炙股烹脯,以余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①这当是早期女真人的饮食方式,与宋使马扩所见无大异。②

太宗时,女真人与契丹人、汉人接触日多,眼界渐宽,饮食方式、食品种类都有所增加。宣和乙巳(宋宣和五年,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 年)宋使许亢宗所见与马扩所见就已有所不同。他在清州(辽石城县,今河北唐山东北开平)所食有酒、粥、米饭,佐餐之物则是“研芥子和醋伴肉食,心血脏羹,芼以韭菜”。宋人以为“不可向口”,而“虏人嗜之”。在咸州,则行酒作乐,果品、饭菜、酒肉“铺满几案”,还有馒头、炊饼、白熟胡饼③等多

① 参见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宋〕范成大《揽辔录》。

① 《三朝北盟会编》卷 3。

② 马扩《茅斋自叙》记载宣和间出使金朝,随阿骨打行猎用餐的情况,说:“自过咸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种谷麦,所种只稗子春粮。旋炊硬饭,遇阿骨打聚诸酋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人置稗子饭一碗,加匕其上,列以齑韭、野蒜、长瓜,皆盐渍者。别以木碟盛猪、羊、鸡、鹿、兔、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鸭、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多以芥蒜渍沃,陆续供列,各取佩刀脔切荐饭。”

③ 白熟胡饼是以饴糖、蜜、水和面,微发酵后蘸蜜烘烤的饼。

种面食。并且有了以前所不曾见的“茶食”和“肉盘子”④。这时,州县待客标准比当初阿骨打的御宴食品种类还多,制作亦稍精细。

据洪皓所记,供应宋使有细酒、白面、细白米、羊肉、粉、醋、盐、油、面酱、果子钱等;行纳币礼有大软脂、小软脂、蜜糕等。⑤而以芍药芽煮面, 更为新奇。“凡待宾斋素则用,其味脆美,可以久留。”朱弁也盛赞所食松皮之美。①

后来,食物品种日渐精细,而独具特色的女真食品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各民族饮食习惯的相互影响。其中的厮剌葵菜冷羹、蒸羊眉突、塔不剌鸭子(亦可用鸡、鹅)、野鸡撒孙(也可用鹌鹑)等,有的为冷荤,有的为烧烤,有的为炖煮肉食,风味独到。又有以糯米加柿、枣泥、松仁、胡桃仁蒸制,浇蜜食用的柿糕和用栗子粉加糯米面,以蜜和面蒸制的高丽栗糕。高丽栗糕,顾名思意,系女真人学自高丽, 而女真葵羹的作法又与渤海葵羹同,或承自渤海也不无可能。②

女真人以乳、酒、茶为饮料。他们嗜酒好客,酒行无算,必醉或逃才已。早期以糜造酒。灭辽、北宋后,酒的质量也有提高,消费量也很大,为国家榷货品种之一。

女真内地本不产茶,但最晚在太宗时女真人已有了饮茶的嗜好。进入中原后,饮茶之风更盛,向南宋购茶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甚至不得不限制饮茶。

交通 女真人继承了挹娄人的传统,渡水会用舟楫,也会造小船。有时, 或“浮马而渡”。在同宋朝的战争中,俘虏了造船工匠,也能造战船和海船。

水运在金朝占有重要地位,海陵迁燕后,沿河如恩、景、清、献、深等州都置仓贮粮。黄河、漳水、御河、衡水、滹沱河、运河都可通舟船。诸仓之粮以漕运或海运抵达通州,再经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达京师。通州以上地势高峻,于两水之上设闸截水,以利行船。世宗时,又拟开芦沟、金口, 引水通漕运,虽所役无功,也足见金朝对水运的重视。

陆路交通主要用畜力和车。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驴也可用以负物和骑乘。金朝继承了我国古代的驿传制度,境内设驿站传递公文和为公干、使臣往来提供交通工具。泰和六年(1206 年)又“置急递铺,腰铃转递,日行三百里,非军期、河防不许起马”①。急递铺之制为元朝所继承。

④ 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说茶食是“油煮面食,以蜜涂泮, 非厚意不设”。肉盘子是“以极肥肉或脂润切大片一小盘,虚装架起,间插青葱三数茎, 非大宴不设”。

⑤ 洪皓天会七年(1129 年)至皇统三年(1143 年)留居金境,所记为太宗后期至熙宗情况。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原寒食节用以代餐的冷食,即后世的馓子。蜜糕,用松实、胡桃肉蜜渍和糯粉制成的或方或圆或柿蒂形的点心。这是女真人食品种类增加的表现。

① 《中州集》载,朱弁诗“伟哉十八公,兹道亦精进”,“食之不敢余,感激在方寸”。序称“北人以松皮为菜,予初不知味,虞侍郎分饷一小把,因饭素,授厨人与园蔬杂进,珍美可喜,因作一诗。”

②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年版。这里所载的柿糕或许即洪皓所说的“蜜糕”,而后期制作更精,原料更丰富。

③ 《松漠纪闻》载:“其俗刳木为舟,长可八尺,形如梭,曰梭船。上施一桨,止以捕鱼,至渡车则方舟或三舟。后悟室得南人,始造船如中国运粮者,多自国都往五国头城载鱼。”

① 《金史·章宗纪》。

疾病与丧葬 早期,女真社会无医药。有病则请萨满作法,杀猪、狗驱邪镇鬼,诅咒禳解。或将病人载入深山大谷躲病。进入中原后,虽仍借助萨满作法医治,也逐渐使用药物,有些女真读书人也略通医道。

女真人行土葬。早期,“死者埋之而无棺椁”。建国后,受契丹人、汉人的影响,渐有棺椁之制,贫富的差别在墓葬形制上有明显反映。贫者有棺无椁,富者则棺椁俱全,或用石棺木椁,或用木棺石椁。金墓中比较多见的是竖穴土圹石椁墓。正隆前多为土葬,石椁内置木棺。大定后火葬较为普遍, 石椁内置石函或木匣盛放骨灰。这种石椁墓当是由辽墓的石室、石棺简化而来。

黑龙江绥滨县永生的 14 座金代平民墓葬,为土坑木棺葬,结构比较简单,随葬品有陶、瓷器,铜、铁、陶、石制饰物。奥里迷古城发现的金代墓群有长方型土坑木棺墓、积石墓和火葬墓。积石墓墓底用石板铺平,有破碎的棺木、铁钉;火葬墓中有烧毁的棺木痕迹。内蒙古巴林左旗金火葬墓内有小木棺。

官僚贵族的墓葬随葬品较多,墓内多有壁画、砖雕或石雕。黑龙江阿城市巨源乡城子村金齐国王墓为了解金朝前期贵族的葬式提供了实例。这是一座竖穴土坑石椁木棺墓,石椁近东西向,长 2.8 米、宽 1.9 米、高 1.5 米, 四壁由四块花岗岩组成。石椁内放置一长方形木棺,棺内葬夫妇二人,仰身直肢,头西脚东。有多层多件装裹,男性 8 层 17 件,女性 9 层 16 件。有袍、衫、裙、裤、腰带、冠帽和鞋袜等。随葬品中还有金、银饰物,金锭、银牌等。

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完颜忠等墓地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和神道碑等雕刻。乌古论窝论、乌古论元忠墓石椁较大,石椁内置石棺床,上置石棺或华丽的描金漆棺。有盝顶式或碑形墓志。

河北、山西发现的汉人墓葬也多有壁画和雕刻。内容以墓主人生活图画、二十四孝故事及武士、侍女、花卉、动物、卷云为多。山西襄汾县曲里村金元墓中的砖雕二女弈棋、教子学书、马球、马戏等,内容独特,刻画真实生动。南董金墓的砖雕散乐图和侯马董氏墓五个砖雕演员等,对研究金朝的绘画雕塑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体育运动、文化娱乐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女真人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死后多归葬故里,由亲族会葬,以血泪哀悼死者。其法是以刀轻划面额至流血,使其与泪俱下,称“送血泪”。初期,生焚奴婢及所乘马殉葬,建国后不久废止。同契丹人一样,祭奠死者也有“烧饭”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