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农业科技的策源地

1919 年以后,中国各大学开始设立农学院,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都设有农学院,此外,还出现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后改北京农业大学)这样的专科学校。在这些院校中,集中了我国一批最早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农科专家。当时,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中就有许璇和梁希。许璇(1876—1934)于 1913 年获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任农专教授,讲授农政学、土壤学、畜产学等课程,后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在中国农业学科的创建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梁希(1883

—1958),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林科,1916 年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科主任,1923—1927 年又赴德国萨克森林学院研究林产化学,为中国森林开发、林产化学学科建设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曾任过浙江农校校长的陈嵘(1888—1971),1913 年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科毕业后回国在金陵大学林学系任教。从教数年后又去美、德再攻林学。1917 年中华农学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他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他曾编写了中国树木分类学专著。丁颖(1888—1964),1924 年从日本帝大农学院毕业归国后,曾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他于 1926 年在广州石牌中山大学农学院创办稻作试验场。同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沼泽地发现野生稻,用它与农家品种竹粘杂交,育成“中山 1 号”水稻品种。这是在世界上进行的将野生稻的种质成功地转移给栽培稻种的首例科学试验。曾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的邹秉文(1893—1985),1915 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继续在该校研究院攻读植物病理学 1 年。1916 年回国后在金陵大学担任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育种学教授。1917 年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筹建农科并担任主任。1918 年该校改为东南大学,1921 年又改为中央大学,他继续任教授兼农科主任、农学院院长。他曾撰写了中国农科大学的第一部植物学教材,并指明“此书具改制之志,凡旧日因袭日本而不合学理之名称,概予改定”。他还曾撰著《中国农业教育问题》一书,力陈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重要。那一时期的农科大学、学院,曾是当时全国农学发展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