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致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而被迫开始长征。近年有人认为,如果仅仅局限于上述原因是不全面的,应该既看到它的历史偶然性,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必然性。红军长征的原因,一是由于军阀混战的渐趋平息、蒋介石政权的逐渐巩固,这就潜伏着红军战略转移的客观趋势;二是由于当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尤其是中日矛盾的迅速上升,客观上也要求中共制定正确的策略,包括红军作必要的转移;三是由于中共自身的不成熟,决定红军的战略转移只能是被动的。所以,红军长征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关于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即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是不是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的?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长征是“仓促决定”的;二是认为:“中央红军长征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的,绝非‘仓促决定’、‘仓促转移’”。从 1934 年 4 月广昌战役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突围转移,在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迅速扩大红军,建立新的兵团;筹集粮款,准备武器弹药等军用物资;进行军事部署,选择突破口; 进行组织安排等。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曾形象而生动地作过高度评价。学术界基本上是在毛泽东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阐发。归纳起来,论点是:第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关键;第二,红军长征锻炼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为以后革命形势的展开和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

部上的重要准备;第三,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四,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第五,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突破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研究和整个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术界除对遵义会议的一些具体史实作了考证外,还着重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

  1. 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的评价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近年有人对此“成熟”说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观点与事实不符。理由是: 遵义会议只批判了军事路线的错误,没有批判政治路线的错误,它的功绩主要在于确立了代表正确军事路线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在非常情况下死里逃生。而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应具有下列因素,第一,有一套完备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体制、组织机构和领导管理制度;第二,有相当完备的、发展着的党的理论体系,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第三,全党的政治素质从理论到实践上的成熟。从遵义会议的情况来看,它还没有完全具备这些要素。

  1. 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对此学术界一直持肯定态度。近年有人认为,“这一说法不甚确切”。指出“确立”意味着稳固地建立和树立,而当时“恐怕还不能这样说”。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只是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在军事指挥方面成为周恩来的帮助者。会后,中央常委分工是由洛甫代替博古总负责。至成立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毛泽东才开始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有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直到 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才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因此,“毛泽东同志进入党中央执掌重要权力,遵义会议只是开始,而不是确立”。还有人经过考证指出,遵义会议后成立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或称三人团),其成员顺序是: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毛泽东后来曾说过,“三人团”的团长是周恩来。论者认为,毛泽东在组织上成为军事的主要负责人,大约是在 1935 年 8 月周恩来因病不能理事之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