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民营工业的没落

后方在抗战之前,只有少量的近代工矿企业,经济极不发达。据统计, 1937—1944 年先后向政府登记设立的民营工矿企业,总数达 4657 家,后方的军需民用主要靠这些民营工矿企业。但是,庆祝抗战胜利的爆竹一响,这些对抗战有功的民族资本家,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厄。由于胜利的突然到来,物价出现反常状态,从狂涨到暴跌,整个后方市场发生极大震动,直到9 月底才稍稍稳住。在这一个多月里,重庆的大多数商品,少则跌价 40%—

50%,多则跌价 70%—80%。例如棉纱、生丝、绸缎、布匹、百货、纸张、药材等,跌幅均在 50%—60%以上,油糖类跌幅在 40%—50%之间,甚至民生必需品的粮食类跌幅也在 30%以上。不仅一般商品暴跌,连黄金、美钞的价格也狂跌。在日本投降后的一个月内,重庆的金价跌了 70%,美钞价也跌了 60%。物价狂跌,对民族工矿企业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货价暴跌, 商品滞销,货币不能回笼,不但无法继续生产,连日常开支也难以维持,加上资金大量东流,市场银根奇缺,债务催逼,周转失灵,战时生产局又停止加工订货,工矿企业以致陷于进退维谷、走投无路的困境,不得不停产倒闭。据统计,到 1946 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 390 家会员厂仅存 100 家,开工者

只 20 家;中国工业协会重庆分会所属工厂 470 余家,停工者达 2/3;四川中

小工厂联合会的 1200 家工厂,停工歇业者达 80%。当时重庆有 1405 家工厂,

停工倒闭者竟达千余家;成都从抗战胜利到 1946 年 7 月,工厂停闭了 2/3; 昆明停闭的工厂,约占工厂总数的 60%;贵州全省在抗战胜利前有大小工矿企业 1500 家,到 1945 年 11 月初,停闭的已达 60%以上;西安工厂也大量

停闭。国营厂矿也减产停工。据经济部所编后方工业生产指数,1945 年第四季度较第二季度下降 20.9%,其中机器类下降 56%,钢铁类下降 45.1%, 水泥下降 44.7%,酸碱类下降 41.1%,日用品类下降 18.6%,燃料类下降14.9%。1946 年起经济部就停止编制后方工业生产指数了。后方各地厂矿纷纷倒闭的结果是失业工人日益增加。据统计,当时重庆失业工人约 6 万人,

昆明约 5 万人,贵阳约 4 万人,成都约 3 万人。

在工矿企业一片停闭声中,民族资本家的日子很不好过。当时后方工业界曾为此发表《对目前紧急形势宣言》,指出:“抗战胜利以来,于兹两月又半,吾人由狂欢而彷徨,由彷徨而焦忧,今则已由焦忧而面临岌岌不可终日之危机。”①后方工业是抗战中适应战时环境创建起来的,它的总产值虽只有战前全国工业的 11%强,但在开辟内地工业基地和改变工业结构中有重要作用。当时后方交通已开辟,市场已初步形成,且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 若政府能善加整理和扶助,发挥其优势,必有可为,但国民党中枢无意于此。1945 年 8 月下旬,内迁工厂代表 130 余人群集国民政府行政院请愿,要求给予贷款,协助复员。据称院长宋子文答曰:“中国以后的工业,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自动化机器,你们这批破破烂烂的废铜烂铁,济得什么事呢?”② 对此,请愿者满腹抱怨,后又求见蒋介石,蒋担心事情闹大,勉强答应贷款 38 亿元。38 亿元贷款分给 300 个厂家,每厂所得无几。等到各厂贷款到手时, 法币币值又江河日下,各厂还得变卖资产,以了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