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对华投资的作用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外国在华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史学界一直有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近代外国对华投资,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手段。近代外国对华投资,是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相始终的。在这个
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外国对华投资,成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手段。具体表现在:
-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成了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中国主要的经济部门几乎都被外国企业所控制。抗日战争以前,帝国主义在华工业,垄断了中国的煤、铁生产和公用事业:煤的 76
%,铁的全部,电力的 60%。中国民族资本唯一较有发展的棉纺工业,外资也占了 50%左右(详见后表)。这些部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旦落入外国掌握之中,必然是受制于人。说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社会,从经济上来看,就是经济命脉被别人控制。
-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民族工业是一个沉重的压迫。由于外国在华所设的工厂企业的生产,都是带有垄断性的大生产。如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发电量,超过所有华商发电厂发电量的总和;英商颐中烟草公司的产量,超过所有华商烟厂的产量;英商中国肥皂公司的生产,占华商生产的一半。在
这些优势的外资企业面前,中国的民族资本就显得十分的单薄,往往成为外国资本对中国主要经济部门的垄断①
单位:%
年份 |
全部船运业 |
长江船运业 |
纱锭 |
煤 |
铁矿石 |
生铁 |
电力 |
布机 |
---|---|---|---|---|---|---|---|---|
1897 |
77 |
— |
41 |
— |
— |
— |
— |
0.0 |
1902 |
83 |
— |
37 |
— |
— |
100 |
— |
0.0 |
1903 |
— |
73 |
37 |
— |
— |
100 |
— |
0.0 |
1907 |
84 |
— |
34 |
— |
— |
100 |
— |
0.0 |
1914 |
— |
77 |
46 |
90 |
100 |
100 |
— |
50.1 |
1916 |
78 |
— |
— |
80 |
100 |
100 |
— |
— |
1918 |
77 |
79 |
43 |
77 |
100 |
100 |
— |
43.9 |
1920 |
76 |
— |
42 |
77 |
100 |
100 |
— |
49.0 |
1922 |
76 |
— |
37 |
78 |
100 |
100 |
— |
46.1 |
1924 |
79 |
76 |
40 |
76 |
100 |
100 |
— |
41.7 |
1926 |
80 |
— |
— |
78 |
99 |
95 |
— |
— |
1928 |
78 |
77 |
43 |
78 |
99 |
96 |
— |
49.2 |
1930 |
83 |
78 |
43 |
76 |
99 |
99 |
— |
50.5 |
1932 |
— |
— |
— |
77 |
— |
95 |
64 |
51.8 |
1933 |
— |
— |
— |
83 |
— |
92 |
63 |
51.1 |
1934 |
— |
77 |
43 |
80 |
99 |
96 |
62 |
52.1 |
1936 |
— |
82 |
46 |
66 |
99 |
97 |
55 |
56.4 |
1936 年华资与外资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
(不包括东北地区)②
单位:%
中国资本 |
制造业 36.8 |
公用事业 0.0 |
矿业 33.5 |
运输业 18.6 |
铁路 13.4 |
公路 100.0 |
航空 64.4 |
航运 9.3 |
总计 25.9 |
---|---|---|---|---|---|---|---|---|---|
外国资本 |
63.2 |
100.0 |
65.5 |
81.4 |
86.6 |
0.0 |
35.6 |
90.7 |
74.1 |
外国在华投资企业排挤和兼并的对象。以棉纺工业为例,华商纱厂在清末就有 4 家被外资兼并,至民国元年以后,又有许多华商纱厂陆续被外资兼并,
而且越来越激烈。在 1936 年一年中,被日本帝国主义企业兼并的中国纱厂,
① 引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第 123—124、127—129、134—136、221—222、248 页。
② 引自谷春帆:《中国工业化通论》,上海 1947 年版,第 169—171 页。
竟达 6 家之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国在华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外国对华贷款大多带有政治性质,附有苛刻的政治经济条款。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贷款,不仅把中国的关税、盐税、厘金、田赋以及铁路、森林、矿藏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据此干涉内政,操纵军阀的混战,影响中国的政局。如西原借款所达到的目的与“二十一条”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如中国海关长期由外国人把持,海关总税务司先是英国人赫德,后是美国人梅乐和。从他们的实际作用看,就是中国政府的太上皇。
第二、外国在华投资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在世界前列。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资本主义的嫩叶始终没有突破封建主义的桎梏,在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中国仍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随着西方商人的东来,随着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外商企业开始在中国沿海一带建立,尽管是偷偷摸摸的,但它毕竟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批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对当时仍处于封建专制下的中国在客观上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洋枪洋炮的震撼声中,在西方机器的轰鸣声中,中国一部分人开始醒悟过来,一时之间“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而要办工业,要开矿山, 就得筹款,这对于被赔款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近代中国历届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于是向外举债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从留下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的铁路主要是靠借外资修起来的(详见下表)。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外国投资也就没有中国近代化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正是针对此而言,我把外债作为中国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特殊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常常采用。
中国近代经济建设借款及占外债总额的百分比
借款 次数 |
总 额 |
经建借款数及 占总额% |
铁路借款数及 占经建借款% |
|
---|---|---|---|---|
晚清政府 |
208 |
13.1 亿两(库平银) |
3.7 亿两 28.7 % |
2.8 亿两 86 % |
北京政府 |
646 |
15.7 亿元(银元) |
4.5 亿元 28.9 % |
3.2 亿元 71 % |
南京政府 |
108 |
45.0 亿元(银元) |
6.0 亿元 13.3 % |
2.2 亿元 37 % |
中国资本、外国资本占铁路里程的百分比①
① 引自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2 页。
年份 |
中国资本自建 |
外国直接投资修建 |
外国贷款修建 |
---|---|---|---|
1876 |
0.0 |
100.0 |
0.0 |
1895 |
100.0 |
0.0 |
0.0 |
1903 |
3.9 |
96.1 |
0.0 |
1911 |
3.5 |
45.9 |
50.6 |
1914 |
3.0 |
38.9 |
58.1 |
1920 |
6.2 |
32.7 |
61.1 |
1926 |
15.2 |
26.3 |
58.5 |
1934 |
22.8 |
23.8 |
53.4 |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马克思接着写道: “在大不列颠本国现在的统治阶级还没有被工业无产阶级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的果实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在比较遥远的未来,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国家将得到重建。”①由此,马克思得出这样辩证的结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马克思的这一段名言,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外国对华投资具有指导意义。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2 版,第 771—77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