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
外国在华投资具有不平衡性,充分表现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强权政治这个主轴对对华投资权展开的激烈争夺。
在直接投资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最早,直接投资数额也最多。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在华投资的工业企业共有 191 个,英国就占 144 个,占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大多数。甲午战争以后,中东铁路、胶济铁路的修筑,使俄、德两国对华投资开始上升,至二十世纪初,英、俄、德三国共占去了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 90%。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乘西方各国忙于战争,加大对华投资,其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居各国之首,一跃而与俄国相抗衡。此时, 英国仍居对华投资的首位,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 37%。至九一八事变时, 日本投资额已与英国相当,两国合计共占总投资的 74%,美国也超过法国, 而德国投资额则趋减少。七七事变前,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连东北投资)所占比重已达总额的 48%,超过了英国,居外国在华投资的第一位,美、法两国则势力相当。在抗日战争时期,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美国所占的比重也渐见提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华投资随着其军事扩张迅速膨胀,占据对华直接投资的绝对垄断地位,比重高达 80%。
总之,自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直接投资,英国增加了 5 倍多,美国增加了 13 倍,法国增加了 7 倍,德国则趋向减少。至于日本,则由极少投资,跃进到占投资总额的 80%以上,居于绝对优势。抗日战争结束后,则是美国在华的投资的急剧膨胀,几乎到了独占的地步。
在贷款方面,情况也是这样。清代,英国是中国的最大贷款国,贷款次数最多,数量也最大。特别在英商汇丰银行,更是清政府借款的老顾客。甲午战争以前,英国几乎包揽了清政府的对外借款。据不完全统计,甲午以前目前能肯定的英商借款额为 80262939 两(库平银),占 82.5%。德、美、法、俄四国商人借款 12076946 两,占 12.4%。不能肯定为哪国借的有 4808562 两,占 5%。其中汇丰银行借款 60067721 两,占 62%。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奋起齐追,后起的日本、美国也不甘落后。据初步统计,英国借款约为 339553473 两,占 28%;德国为265582368 两,占 22%;俄国为 200410767 两,占 17%;法国 161758851 两, 占 13%;日本为 79551356 两,占 7%;比利时为 60075724 两,占 5%;美国为 56395745 两,占 5%。
北京政府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日本成为对华贷款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 646 笔,债务总额达 1573960312 银元,其中日本
贷款 696268668 银元,占 44.24%。其次是英国和法国,债务额为 203645250 银元和 188240594 银元,分别占 12.94%和 11.96%。比利时在铁路贷款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成为这一时期第四大贷款国,债务额为 117284072 银元, 占 7.45%。其他如德国为 106403251 银元,占 6.76%,奥国为 94777723 银元,占 6.02%,美国为 60823520 银元,占 3.86%,其他国家为 33834191 银元,占 2.1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美国成了对华贷款的主要提供者。这一时期,外国对华贷款次数不多,初步统计为 108 笔,但数额却十分
庞大,总额为 4497549442 银元。其中美国贷款 3219832325 银元,占总额的71.59%。其次是英国,贷款额为 449428714 银元,占 9.99%。前苏联在抗日战争时期也给中国以贷款援助,总贷款 389856000 银元,占 8.68%,居对华贷款的第四位。加拿大、德国和法国,贷款额分别是 224202049 银元、
100030786 银元和 61390208 银元,各占总额的 4.99%、2.22%和 1.36%。
(详见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