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作物品种资源,倡行农业科技交流
- 征集作物品种资源。
1931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为充实过去农业院校研究单位征集作物品种的
工作,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省采集小麦单穗 3959 种份,又征集当时苏
联小麦 202 种份,美国小麦 207 种份。1932 年秋,中央农业实验所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农学院合作,购得英国里丁大学 J.潘希维尔(Persival,John) 教授征集的全套世界小麦品种 1700 种份。汇集较多的育种原始材料,为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33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组织专家分赴苏、浙、皖、赣、湘、鄂 6 省农田中采选籼、粳、糯稻单穗 4 万余,并向
国内外征集水陆稻优良品种 664 个,进行稻作育种、生态、生理、细胞、遗
传、田间技术以及分类等项试验研究。1935 年底,全国稻麦改进所成立,赵连芳(1894—1968)博士任稻作组主任,内则充实人才设备,并与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病虫害、农业经济各系联系合作,外则在苏、浙、皖、赣、湘、鄂、川、粤、桂、闽、豫、陕等 12 省合作改良水稻。这一时期,我国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分析、利用达到了较高水平。
- 倡行农业科技交流。
1931 年,金陵大学农学院举办农作物讨论会,聘请中央农业实验所总技师、美国作物育种学博士 H.H.洛夫主讲生物统计方法,将运用生物统计分析的田间试验新技术传播给中国作物育种界。1934 年,中央农业实验所邀请英国生物统计专家 J.韦适博士(Wisharf,John)来华主讲田间技术及生物统计。1936 年又邀请美国作物育种专家 H.K.海斯(Hayes,H.K.)博士讲授作物育种方法。这些,对提高我国稻麦育种技术和方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国外农学一些新进展也更引起人们关注。
1934 年,由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沈宗瀚等负责筹备,中央大学农学院、
金陵大学农学院共同协作,全国作物改良研究会议于 11 月 17—19 日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 河北、河南、广西、广东、陕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代表 83 人,其中教授、技正级 20 人。会上演讲的论文 28 篇,内容多为研究各种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粟、高粱、蔬菜、果树、甘蔗、茶及华南特种作物)育种,涉及育种与病害、抗虫育种、试验标准及统计分析、细胞遗传与育种的关系等方面。
这次会议可以视作中国作物改良研究迈向新阶段的起点。会上沈宗瀚发表题为《中国作物育种事业之过去、现在及将来》①的演讲。就作物育种方法而言,他将 1915—1924 年划为第一期,这时以棉作为主,稻麦为副;育种方法以选种及引种为主;比较试验以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为主,“产量计算及生理遗传等问题,则非所注意”。这是育种事业的“幼年时代”。将 1925
—1934 年划为第二期,这时试验以稻、麦、棉、豆、高粱、粟为主,改向来注重观察以选种的旧法,一变而为应用统计及利用遗传以改良品种的方法。沈氏称第二期为“少年时代”。随着金陵大学农学院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合作项目期满,1934 年洛夫教授离华返国,“故今兹之育种事业,全在国人之努力”。沈宗瀚认为以育种事业之年龄而言,到了 1934 年,“亦达成人时代,独立奋斗,为中华育种前途创造一新纪元,责在吾兆”。他提出当时育种事业的要务为:(1)集合国内研究人员,分工合作。(2)协助优秀农业机关,经费缺乏时,予以相当补助,俾内部充实,而得尽量发展。(3)聘请世界育种专家来华讲学,以介绍新学识而训练人才。(4)促进种子推广事业,使优良之种子为农民所乐用,故主持育种事业者,选种务极精当,推
①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编印:《中国作物改良研究会议演讲集》第 3—6 页。1934 年 11 月。
广务极普遍,以增社会对于育种事业的信仰。沈宗瀚的文章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农业科学技术内外交流已达较深的认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