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

1922 年以后,华北连年大旱,长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频仍,粮食缺乏,大量输入洋米、洋面的背景下,农业领域曾突出抓小麦、大麦、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种改良。1925 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立合作改良华北粮食作物,训练遗传育种人才的项目,后又与纽约洛氏基金世界教育会

(InternationalEducation Board)及康乃尔大学建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项目。每年由康大派育种教授至金大协助指导作物改良。金大供给试验场与研究室设备,世界教育会则津贴康大教授旅费。随之,H.H.洛夫(Love, H.H.)、C.H.马耶思(Myers,C.H.等教授相继来华指导作物育种。此一时期,中国育种、栽培、病理诸学科有着迅速的进展。这是我国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的创举,对中国农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并取得了粮食作物增产的显著效果。如自 1931 年起,由纯系方法陆续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每亩产量较普通品种约增产 15—30%。

从 1919 年起,我国开始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水稻品种选育的试验。试验由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后改称东南大学农科)农事试验场原颂周主持。由各省征集多个优良水稻品种,经过严格比较选育,得出“江宁洋籼”、“东莞

① 李靖主编:《穆藕初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6 页。

白”两个纯系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这一时期,农商部中央农事试验场还先后自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吉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和日本、意大利等国收集 47 个水稻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曾选出数个亩产 250 公斤以上品种。1924 年,周拾禄(1897—1979)教授提出:中国稻麦育种以采用穗行纯系育种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