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工业的全面衰退
上述几点说明了战后民族资本所处的大环境,这也是导致民族资本衰败的诸种因素。考察战后民营工业发展状况,产量及产值比工厂数、职工数、资本额等更有意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择若干有产量记录的产品(也是主要产品),并仿考察战时后方工业生产的办法,用 1933 年不变
价格计算其产值,制成战后主要工矿业产量及产值估计表(此表仅计至 1947 年,1948 年的统计残缺,1949 年统计全无)。是表如下:
战后主要工矿业产量及产值估计①
(1936、1946、1947)
产值按 1933 年不变价格估计
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3 卷,第 647 页。
1936 |
1946 |
1947 |
民营 1947 比 |
|||
---|---|---|---|---|---|---|
华商 |
总数 |
内民营 |
总数 |
内民营 |
1936 年(%) |
|
电力 产量(万度) |
77295 | 209501 | 103184 | 373519 | 145890 |
188.7 |
产值(万元) |
7730 | 20950 | 10318 | 37352 | 14589 | |
煤 产量(万吨) |
1228 | 1816 | 1418 | 1949 | 1420 |
115.6 |
产值(万元) |
6140 | 9080 | 7091 | 9745 | 7100 | |
生铁 产量(吨) |
21600 | 31000 | 29674 | 35733 | 29997 |
138.8 |
产值(万元) |
110 | 158 | 151 | 182 | 153 | |
钢 产量(吨) |
15700 | 8164 | 63000 | 44483 | ||
产值(万元) |
157 | 82 | 630 | 445 | ||
钨钞 产量(吨) |
9763 | 2260 | 2260 | 6404 | 6404 |
65.6 |
产值(万元) |
526 | 123 | 123 | 348 | 348 | |
纯锑 产量(吨) |
15600 | 426 | 426 | 1909 | 1909 |
12.2 |
产值(万元) |
328 | 9 | 9 | 40 | 40 | |
锡锭 产量(吨) |
12810 | 1963 | 463 | 3970 | 2493 |
19.5 |
产值(万元) |
2981 | 457 | 108 | 924 | 580 | |
铜 产量(吨) |
483 | 947 | — | 1070 | — |
0.0 |
产值(万元) |
28 | 55 | — | 63 | — | |
汽油 产量(万加仑) |
— | 506 | — | 877 | — | |
产值(万元) |
— | 380 | — | 658 | — |
(续表)
1936 |
1946 |
1947 |
民营 1947 比 |
|||
---|---|---|---|---|---|---|
华商 |
总数 |
内民营 |
总数 |
内民营 |
1936 年(%) |
|
洒精 产量(万加仑) |
— 12379 | 8987 | 31057 | 29417 | ||
产值(万元) |
— | 29710 | 21569 | 74537 | 70601 | |
酸 产量(吨) |
10300 | 12501 | 11513 | 26146 | 19865 |
493.8 |
产值(万元) |
195 | 245 | 225 | 1267 | 963 | |
碱 产量(吨) |
70543 | 61177 | 57730 | 60500 | 56735 |
80.4 |
产值(万元) |
1693 | 1468 | 1386 | 1452 | 1362 | |
水泥 产量(吨) |
530209 |
292497 |
204748 | 725585 | 482108 | |
产值(万元) |
2121 | 1170 | 819 | 2902 | 1928 |
90.9 |
棉纱 产量(万件) |
145 | 154 | 112 | 170 | 96 |
66.2 |
产值(万元) |
3O160 | 32032 | 23296 | 35360 | 19968 | |
棉布 产量(万匹) |
1099 | 3721 | 2791 | 4763 | 3162 |
287.8 |
产值(万元) |
10375 | 35126 | 26347 | 44963 | 29849 | |
面粉 产量(万包) |
10916 | 7719 | 7362 | 5565 | 5371 |
49.2 |
产值(万元) |
24561 | 17368 | 16565 | 12521 | 12085 | |
火柴 产量(箱) |
810314 | 846000 | 846000 |
104.2 |
||
产值(万元) |
4052 | 4230 | 4230 | |||
纸 产量(吨) |
65447 | 62361 | 57369 | 190656 | 175466 |
268.1 |
产值(万元) |
2291 | 2183 | 2008 | 6673 | 6141 | |
合计产值(万元) |
93291 |
150671 |
110097 | 233847 | 170382 |
182.6 |
民营占总产值% |
100 | 731 | 72.9 | |||
民营产值可比项 |
93291 | 92446 | 99336 |
106.5 |
||
合 计 |
从表上可见,民营传统的最大工业棉纱业和面粉业都衰退了,1947 年棉纱产量只有 1936 年的 66.2%,面粉产量比战前跌落一半。两者均受原料不足的影响,棉纱又受官营厂的排挤,面粉则又受美麦、美面的冲击。水泥和制碱 1947 年产量也未恢复到战前水平,分别为 90.9%和 80.4%。火柴产量刚刚超过战前水平,为 104.2%。煤、铁 1947 年产量比战前略增,分别为115.6%和 138.8%。电力发展比较正常,为 188.7%。钨、锑、锡均凋落不堪,1947 年产量分别为战前的 65.6%、12.2%、19.5%。仅酸、棉布和纸增加较多。总的看,可比项目 14 种,民营产值 1946 年尚未恢复战前水平,
1947 年较战前微增 6.5%。①
除上述 14 项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又找了另外 10 项较大的
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3 卷,第 648 页。
民营工业,对 1947 年产量作了估计,并与战前产量作了比较。②
战前产量 |
1947 年可能产量 |
1947 年为战前的% |
|
---|---|---|---|
毛纺织(万码) |
131.8 |
1608.9 |
1220.7 |
丝 织(万匹) |
38.6 |
38.6 |
100.0 |
针 织(万打) |
2500.0 |
1800.0 |
72.0 |
制 革(万张) |
187.0 |
187.0 |
100.0 |
橡 胶(万吨) |
4130.5 |
3000.0 |
72.6 |
制 盐(万担) |
5216.5 |
4285.1 |
82.1 |
制 糖(吨) |
34109.0 |
25000.0 |
73.3 |
榨 油(万担) |
116.1 |
85.0 |
73.2 |
肥 皂(万箱) |
900.0 |
650.0 |
72.2.3 |
砖 瓦(吨) |
16190.0 |
23560.0 |
145.5 |
从表上可知,这些民营工业,1947 年的产量大部分仅为战前的 70%。砖瓦产量增加较多,是由于战后修建所需。毛纺织产量大增是因为战前和战后上海有大量小型毛纺织厂设立。估计 1947—1948 年,全部产业资本中, 外国资本占 11.2%,官僚资本占 64.1%,民族资本只占 24.7%,说明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民族资本不会再有发展了。
- 棉纺业。
战后中国棉纺业除去了日本的竞争,并获得南洋市场,国内纱布需求增加,而美棉大量涌进,又抑低了棉价,因此纱厂利润累增,加以通货膨胀中, 纱布成为投机筹码,竞相囤购,造成畸形繁荣。故一时纱厂纷纷复业,又有新厂开设,小厂更多。1936 年,全国(不包括东北、台湾)有纱厂 141 家, 纱锭 510 万余枚,布机 5.8 万余台,内华厂 90 家,纱锭 274.6 万余枚,布
机 2.55 万余台。1947 年全国有纱厂 259 家,纱锭 437.6 万余枚,布机 5.37
万余台。其中民营厂 222 家,纱锭近 273 万枚,布机近 2.15 万台。可见战后民营纱厂猛增,而纱锭数仅勉强恢复战前水平,布机仅及战前的 84%,又运转率低,一般在 70%上下,故棉纱产量 1947 年仅及战前的 66.2%。l947 年 12 月,国民党政府实行棉花统购,对民营各厂实行代纺代织,恢复了战时的花纱布管制,造成生产萎缩。1948 年 8 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制全面限价和限期收兑金银外币,民营厂遭疯狂搜刮,纷纷逃资国外,生产大坏。1948 年以后无统计资料。棉纺业有申新、永安、裕大华三大集团。申新集团各厂,1947 年底开工的纱锭共近 53 万枚,尚不足 1936 年 57 万枚之
数,开工布机 3271 台,仅为战前 5304 台的 61.7%。棉纱产量大逊于战前。但盈余则不少,各厂均有外汇储备。申新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招祸
② 此表转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3 卷,第 648 页。
亦大。1946 年 4 月荣德生被绑架,旋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破案”,索去赎金和破案报酬 60 余万美元。1948 年荣鸿元被捕,行贿约合 50 万美元后获释。
永安集团到 1949 年解放前夕,有纱锭 22.4 万余枚,尚不足 1936 年 25.6 万
余枚之数,布机 1699 台,略多于战前的 1542 台。裕大华集团,1936 年有纱
锭 85560 枚、布机 1324 台,到 1949 年解放前夕有纱锭 10.65 万枚、布机 1386
台。申新、永安、裕大华三大集团 1948 年的棉纱产量都是下降的,分别为
1936 年产量的 52%、64%、58%。
- 面粉业。
战后城市粮食供应不足,投机风中面粉成为囤积对象。除原有面粉厂复业外,新厂也应时而起。1946—1948 年,国统区新设粉厂约 31 家,日产能力 4.3 万包。战时兴起的简易小型厂战后继续发展,新设有记录者达 208 家,
日产能力 2.8 万包。1948 年面粉厂数和日产能力均较战前略增(1936 年 8
月有华商机器面粉厂 152 家,日产能力约 45 万包,年产量 10916 万包;1948
年底,实存面粉厂 173 家,日产能力约 48 万包,年产量 3600 万包)。但从产量上看,1946 年只有战前的 70%强,之后逐年下降,到 1948 年只有战前的 1/3。原因是抗战胜利之初,各大面粉厂代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小麦, 获利丰厚。以后洋粉进口剧增,小麦进口剧减,国内小麦又连年减产,麦源日缺,加以运输阻滞,面粉厂开工率仅 30%—40%。国民党政府对面粉的限价和配售政策,也限制了面粉厂的生产。
- 缫丝业。
缫丝业战前已不景气,战后更全面衰退。战时主要产丝区都沦于敌手, 丝业元气大伤。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日本中华蚕丝会社,设中国蚕丝公司, 垄断丝价。层层管制使蚕丝业无法迅速恢复。出口和内销均大大缩小。1947 年生丝产量仅及战前的 40%,而厂丝只有战前的 21%。
- 火柴业。
抗战胜利后,火柴市场一时繁荣。 1946—1949 年新设民营火柴厂 60 家。新厂大多设备简陋,各厂多以栈单投机交易,实际产量并不比战前增加多少。1947 年后因氯酸钾等原料进口困难以及通货膨胀等原因,1948—1949 年上半年各地火柴厂纷纷倒闭,余下的也陷入停工半停工状态。
- 造纸业。
战时民营机器造纸业的生产能力损失 52%。战后机器造纸业有所发展, 产量倍增。按产量计,民营仍占 90%以上。这主要是文化教育需求增加。1947 年后造纸业困难丛生,一是纸浆依赖进口,但又难于取得外汇配额,另一是美国纸张大量进口,对民营造纸业造成压力。手工造纸战后则兴衰互见。
- 橡胶工业。
中国橡胶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橡胶厂的设备占全国半数,产品则占全国 80%。战后上海橡胶工业曾一度繁荣,其他地方则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抗战胜利前夕,上海有华商橡胶厂 35 个,战后又增设了 71 个,到 1949
年共有 106 个厂,碾胶机 497 台。著名的大厂有大中华、正泰、义生等。上
海 1947 年产胶鞋 6000 万双,汽车轮胎 6 万条,都超过战前。但 1948 年起因生胶来源缺乏等原因,产量下降,又受八一九币改的打击,元气大伤。广州、天津等地也都开工不足,产量有限。
- 酸碱工业。
范旭东办的水利和吴蕴初办的天原、天利为中国基本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硫酸产量 80%—90%仍靠民营,内以永利的南京硫酸铔厂为主,但因抗战时期损坏严重,复产后产量不及原设计一半。1946 年民营厂产硫酸 6986 吨,1947 年产 1.3 万吨,1948 年产 1.5 万吨。战后硝酸恢复生产者仅上海天利和几家小厂,1946 年产硝酸 2294 吨,1947 年 2272 吨。盐酸 1946 年产 2233 吨,1947 年产 4453 吨。三酸合计年产尚不足 2 万吨。
制碱战后民营虽仍占 90%,但产量大不如战前,永利塘沽厂虽复工,但未能恢复战前的产量。1947 年民营厂共产碱 56735 吨,只及战前的 80%。
- 水泥工业。
战后水泥工业全面衰落,主要原因是美国水泥价低,大量倾销中国。全国民营最大的启新洋灰公司,年产能力 30 万吨,1947 年仅恢复到 16 万吨,
1948 年更跌至 13 万吨,并被征军用。上海华商水泥公司,年产能力 10 万
吨, 1947 年仅产 2. 4 万吨,并陷于财政困难,一度闭厂。据统计,1947 年民营厂产量仅占全部产量的 43.1%,而民营厂产量仅为其设备生产能力的43.6%。
- 煤矿业。
战后煤矿业全面衰退。1947 年产量仅及战前 1936 年的一半,只有 1942 年最高产量的 1/3,是年各地均感煤荒。1947 年民营矿产煤 1420 万吨,是战前 1936 年民营煤矿产量的 115.6%,1948 年后无统计资料。
对战后的商业我们可以用“虚假繁荣”一词来概括。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估计,1936 年国内市场的商品值约为 168.07 亿元,其中农产品占 44.8%,手工业品占 26.1%,近代工业和矿冶业产品占 19.8%,进口商品占 9.3%。战后情况,因资料残缺难作详细比较,但总的估计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是减少的,近代工业有增有减,矿冶业减产最甚,大约只有战前的一半,战后唯一增加的是进口商品。总的说 1947 年国内市场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战前是减少了。1948 年以后,解放区迅速扩大,国统区市场更加缩小。但是,战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却出现市场活跃、商户骤增、交易频繁的现象,这是一种虚假繁荣,是由于通货膨胀和投机活跃所引起的虚假购买力造成的。大体上南方城市商业相对发达,北方城市尚未恢复到战前商贸水平,而城乡间贸易较之战前大都是衰落了。
战后的金融业和商业一样,一度出现虚假繁荣。战后私营银行、钱庄数比战后增加了近 10 倍,但它的资力却大大削弱了。私营银钱业的资力主要
靠存款。1946 年,私营银钱业的存款折战前币值,还不到战前 1936 年的 5
%,到 1948 年八一九币改前夕,只有战前的 0.5%了。而投机资本十分活跃。投机买卖的对象,主要是黄金、外币、棉纱布、粮食面粉、百货以及房地产等。1935 年国民政府完成金融垄断后,1936 年民族资本只占全国金融业资本总额的 21.5%(不包括东北)。抗战胜利后,在 1947—1948 年更只占 5.2
%。国家金融垄断资本扼杀了民营金融业。
民族资本代表中国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个有机体系,而我们只能主要考察民族工业资本,没有论及资本主义手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非民族资本的全貌。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历程是坎坷的,它产生后就受到外国资本的压力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未能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主流; 但它在历史上,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即比较广泛地引进和推广了新的生产力,发展了新的生产关系,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