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 车
在近代,汽车虽较早就输入了中国,并逐步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但汽车业的发展由于受到综合国力、机械制造能力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学科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是建立了一些以修配为主的汽车修理厂。此外,中国的科技人员和技工通过仿制外国的汽车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也逐步掌握了一些汽车的制造技术。而总的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则还处于其发展的初始阶段。
1886 年,德国人 C.本茨(Carl Benz)制造的汽油机三轮汽车取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至二十世纪初年,汽车开始由外商输入中国。
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的汽车,是 1901 年由匈牙利人黎恩斯(Leinz)输入并于次年在上海租界行驶的两辆轿车。这两辆轿车的外形与当时西方的敞蓬马车相似,一辆装有凉蓬式车顶,另一辆装有折叠式软蓬。车的前排为单人驾驶座,后排为双人客座;车轮用木制轮辐、橡胶轮胎。1903 年,上海的汽车已有 5 辆,两年后则增至 31 辆。这些汽车多为外国官员、商人和中国豪绅所有①。
此外,还有一辆专供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游玩时乘坐的汽车。该车约于1902 年进口,系德国奔驰汽车公司 1898 年的奔驰牌第二代产品,现保存在北京颐和园内①。
在轿车输入后不久,汽车在中国也开始成为客货运输的工具,汽车运输随之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1907 年,德商经营的费理查德号商行在山东青岛开办了由市区到崂山柳村台的短途汽车客运;次年,美商环球供应公司则在上海市内开始了汽车出租业务。天津、上海还在光绪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相继开通了电车。清末,汽车运输行业已引起了中国商人的注意。1911 年,新疆羊毛公司商人沙懿德(木夫提阿洪)从波兰购进两辆客车,在惠远和宁远
(伊宁)间经营起短途汽车客运业务②。
①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2—95
页。
① 黄余平:《百年汽车图集》,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9 页。
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2—95
民国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地相继开发公路客货运输,汽车进口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修理行业也相应出现。外商最先设立了汽车修理洋行。1935 年建立的南昌机械修理厂后改为专门的配件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有汽缸盖、活塞、活塞环,并试制汽缸体等。
三十年代起,中国的科技人员开始试制汽车,力图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
1929 年,沈阳的民生厂用一辆万国牌载重汽车为样本,进行测绘,并对
某些零部件作了重新设计,首先试制了 75 型汽车,并于 1931 年 5 月制成了第一辆民生牌载货汽车。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后轴、电气附件、轮胎等是进口的,其余零件为自制。发动机为 6 缸汽油发动机,功率 65 马力,最高时
速 64 公里。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工厂原计划依据此车成批生产,
并预定首批生产 45 辆,后因日军占领沈阳,已在运输途中的 40 余辆车的进口机件只得改运天津。其中有两套机件后交至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由原民生厂技师毛韶青主持,配制零部件,于 1935 年夏组装成一辆 2 吨载货汽车。
①装配工作后来中断了。
山西省汽车修理厂也于 1933 年生产出了 3 辆载货汽车。对第一辆车所做的长途行车试验表明,该车性能良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 所制造的两辆车,除一些电气设备、轮胎及滚动轴承等部件外,大部分零部件系自行生产。 1934 年,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曾为此函请实业部通令全国兵工厂及各省建设厅派技师前往山西考察,以便仿制。终因整体工业基础薄弱,未获成果②。
当时的中央工业试验所还在 1933 年进行了汽车的试制。所制为一辆小型三轮汽车,采用单缸汽油发动机,链条传动,化油器、活塞环、传动链条等为外购件。经试车,该车可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汽车柴油发动机的仿制始于 1935 年。当时上海新中工程公司的经理支秉渊购买了一辆英国的 Commer 牌载货汽车,委托陆景云主持仿制该车的 Perkins 牌 4 缸 35 马力狄塞尔高速柴油发动机。新中工程公司仿制的 2200
转/分的汽车用高速柴油发动机于 1937 年春制成,缸体、曲柄、连杆等系自制,油泵、油嘴活塞等为从市场上购买的德国和英国货。其后,将仿制的发动机安装在那辆 Commer 牌车上作行车试验。短途试车未发生故障,但长途试车时烧坏了曲轴瓦,这可能是由于在曲轴润滑系统结构的仿制上有些误差及滤油材料不合要求。①
三十年代在进行汽车的单车仿制之外,完全利用进口汽车零部件和总成
页。
①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0—71 页。
② 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公路运输史》(第一册),第 491—492 页。
① 张柏春:《中国近代机械简史》,第 71 页。
组装整车的工厂也在进行批量生产。1937 年,以中国银行为主筹资 160 万元, 组建了官商合办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计划先进口国外的汽车零部件、总成组装,再逐步从部分自制过渡到整车自制。上海装配厂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就组装了 100 辆奔驰牌 2.5 吨 OM59 型载货柴油汽车。后来因战争停产,该厂的机器设备运往桂林良丰,建成了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华南分厂。总公司也由上海迁至香港,成立了华运行和南华铁工厂。南华铁工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除油泵、油嘴、起动机、发电机进口外,已能按德国图纸自制其余零部件,来制造奔驰牌 55 马力 4 缸汽车柴油发动机。另外,香港土瓜湾装配厂
也利用德国的零部件和总成,组装了近 2000 辆奔驰牌 55 马力载货汽车。② 抗战时期,为了满足战时的军工和民生的需要,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计
划来发展工业,其中包括建立汽车厂。1939 年 9 月,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中央机器厂在昆明正式成立,下设包括汽车厂在内的 5 个分厂和 4 个处。汽车厂
厂长史久荣在 6 月已代表资源委员会买下了美国司蒂瓦特(Stewart)汽车
装配厂的全部旧设备,并设计了 4 吨载货汽车,以便在国内生产。1941 年 5
月,运至越南海防的 1600 余吨美国汽车厂的部分设备和其他器材遭日军劫夺;7 月,部分设备运到了云南畹町镇,因难以继续运往昆明,故将汽车分厂改设在龙陵县。龙陵汽车分厂在组装了 2 辆“资源牌”4 吨载货汽车后, 便于 1942 年落入日军手中。中央机器厂设立汽车分厂的计划也就被破坏了。
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区,1939 年,日本成立了装备美式机器设备的满洲自动车株式会社,统制伪满的汽车制造业。满洲自动车株式会社后来又并入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资本增至 1 亿日元。至日本投降前,日本人在东北
地区经营的汽车制造厂每年已能组装汽车 2 万辆,修车 1 万辆(战后,该厂设备 90%被苏联军队拆走)。日本人在关内也开办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汽车企业,如天津的丰田自动车北支株式会社等。
1945 年 10 月,交通部将日本人经营的华北自动车株式会社及 17 个汽车修配单位合并改组为平津区汽车修配总厂,下设天津汽车制配厂、天津汽车修理厂、北平汽车修理厂、青岛汽车修理厂、济南汽车修理厂、石家庄汽车修理厂等。除承担整修外,平津区汽车修配总厂还仿制进口配件和日本大发牌三轮汽车。三轮汽车分客、货两种,先后共生产了 60 辆。1946 年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内战,和平建设已无可能。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建立则有待于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