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第一节 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反思的历史背景
1924 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发展异常迅速,经过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
平定刘杨叛乱、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短短半年,便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军队的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中国的国民革命达到高潮。短期内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使中国人民欢欣鼓舞。
正当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剧烈分化。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骤然失败。革命形势逆转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痛未定而思痛。中国政局为什么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动?革命人民的行动对不对?今后中国向何处去?这些问题严肃地摆在中国人面前。一切革命的、要求进步的、主张民主的、要求改革的人们,都在反思、总结、探索。不同的阶级、阶层、政派的人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探寻着。
中国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直接最主要的受害者。大批共产党人被屠杀,各级党组织被打散,工农运动遭受镇压,革命由轰轰烈烈转为冷落低沉。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共反思、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此时,中共的反思、探索是在下列条件下进行的:(1)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已在工人、农民、军队中作了大量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2)大革命时期党的许多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邓中夏、毛泽东等对中国革命的许多根本问题如革命性质、动力、对象、领导权、同盟军等都作过一定的理论探讨,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3)大革命的失败,使更多的共产党人认识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体会到革命领导权、同盟军问题的重要性。(4)大革命失败前夕,农民土地问题已引起许多共产党人的重视,两湖地区的农村革命已经蓬勃开展,为中共进一步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和土地革命提供了工作基础和经验。(5)大革命后期,革命的武装问题已引起了共产党的注意,大革命惨败的严峻现实,促发了他们对武装斗争的重视,易于中共将工作重心和斗争方式转向武装斗争。
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共要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确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又是十分困难的。这除了形势复杂、环境险恶、斗争激烈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 中共自身对所要反思、总结和探索的许多重大问题认识模糊。瞿秋白在“八七会议”上曾说:“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的策略是独立的工农阶级斗争。老实不客气地说,我们要包办国民革命。一、在此时我们更要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二、我们要纠正过去错误,要注意群众,要由下而上,谁赞成我们就是左派⋯⋯,我们要坚决地干,⋯⋯我们必须努力做,这是我们的主要方针。”①关于中国革命性质这个根本问题,周恩来在 1944 年对当时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情况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什么叫革命性质?革命性质是以什么来决定的?这些在当时都是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②周恩来还曾指出中共六大时的几个“不认识”:(1)“不认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农民斗争与武装割据,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2)“不认识中国阶级关系变化的复杂性。”(3)“不认识革命形势发展的不平衡性。”(4)“没有⋯⋯认识武装的重要。”③
以上材料足以说明:当时中共只是朦胧地、直观地意识到要采取与大革命时不同的方式去干,要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但具体该怎么干,较长时间里并没有在理论上实践上弄清楚。
- 俄国模式和教条主义对中共反思、探索中国革命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革命失败前后,斯大林逐步提出了中国革命“三阶段”理论。认为第一阶段是“广州时期”,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农民、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革命转入第二阶段,即“武汉时期”,这时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农民、城市贫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汪精卫叛变,小资产阶级脱离革命,革命进入第三阶段,即“苏维埃革命”阶段,这时无产阶级的同盟者是农民和城市贫民。斯大林的这个理论,成为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基本依据。
这个理论的基本倾向是:革命动力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革命的动力变化了,便认为革命的性质也改变了。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正因如此,无论是瞿秋白的“无间断革命”论,还是斯大林强调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名称虽不同,实质上却都将革命的对象定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新旧军阀、地主、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权革命, 但却又反对资产阶级,这是不合逻辑的、根本错误的。共产国际虽停止了瞿秋白的盲动主义、立三路线,但“左”倾错误却越来越严重,其理论上的根源即在于此。
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与中共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① 《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14 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 12 月版,第 157—158 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 180 页。
在批判中造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中国革命的失败,完全在于陈独秀推行机会主义路线,拒绝执行共产国际的正确指示;如果坚决按共产国际指示执行, 国民革命决不会失败。共产国际的决策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这样, 便树立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绝对权威。所以,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的理论方针政策对中共反思、总结、探索的成败得失,有巨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