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授
讲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地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特别是对化学教材中微观、抽象的内容,必须通过教师讲授以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去理解才行。同时,化学教学中的一切其它方法,都必须和讲授相结合。因此,讲授法仍然是化学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
讲授法在具体运用中,因进行方式不同,又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谈话。
(一)讲述法
此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叙述所讲的对象或描绘事实材料。例如,关于化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展史、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化学现象的描述等,一般用讲述法。在化学教学中,讲述法多用于感知不太丰富的低年级学生。
(二)讲解法
此法的特点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所讲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解释和论证,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引导学生作出理论概括,化学课中常用于各年级的教学。如讲授产生化学现象的原因、化学概念的含义以及化学原理的本质等。
讲述和讲解,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都是以教师短时间独白的口述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总是和其它教学方法交织在一起的。
(三)讲演法
如果把讲述和讲解结合在一起,有时还配合演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具,形成教师系统的讲话,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讲演法。其特点是教师讲话的持续时间长。讲演法要求学生有较持久的注意力,较高的听课能力,能在听课时积极思考,正确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并用丰富的词句和化学术语笔记教师所讲的中心内容和结论。因此,主要用在向高年级学生讲授理论性教材。
(四)谈话法
这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维,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口头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谈话法常用于检查学生知识;或复习巩固旧知识;或在讲授新课中配合讲解、练习、演示实验;或配合学生实验;或配合参观等。正确地运用谈话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方法和运用
学过的知识,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话中由于能照顾各种水平不同的学生,因而易于作到因材施教。
谈话法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经验证明,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谈话提出的问题应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问题上。决不能为提问而
提问,使枝节问题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 谈话提出的问题应富于启发性,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使之用自己的言语来回答。要防止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或“不是”。
例如,在复习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提问学生“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以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不是催化剂?”学生就可能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或“不是”;如果提问学生“什么叫催化剂?”学生往往可以照书死背定义;若问“为什么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常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此起何作用?”这样,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才能完满地用自己的言语回答问题;假若再设计一种问法:“试比较用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氯气与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和加热制氧气,在这两个反应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必须掌握催化剂和氧化剂的区别,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回答问题,引起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并促进表达能力的训练。
如欲通过谈话概括出某个结论,就需要提出一组启发性问题。这时各个题目之间应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以使学生的思维跟着一个个问题的对话讨论而逐步深入,最后概括出结论。
此外,还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范围不要太大,问题的深广度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否则学生就无法回答而使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 谈话时,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然后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同时组织全班学生仔细倾听回答,学生答完后,还可让其他学生补充或讨论。教师在启发诱导学生讨论或总结时,应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维方法上的缺点。
在指定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除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外,通常宜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的学生回答。这样做, 一方面能使全班学生都有可能参加谈话,使谈话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既可使水平高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从而促进其思维活动的发展,又可使水平较差的学生有可能答对问题,使他们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由上可知,掌握好谈话法,使之达到应有的效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掌握好谈话法,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目的,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设计好谈话的内容,推敲每一个问题,拟好谈话提纲。绝不能把谈话法搞成简单、琐碎或漫无边际的一问一答。否则,看起来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却并未得到培养。
(五)教学语言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无论讲述、讲解、讲演,或是谈话,主要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学生获取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因此,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化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满足语法上和逻辑上的要求, 还要反映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具备教育和教学的条件。具体的要求是:
- 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并富有思想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具体的体现在正确的引用化学术语,确切的表
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
化学术语是化学上用来表示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概念等的专门名词和科学语言,如氢、氧、盐酸、氯化氢、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元素、分子量、摩尔浓度等等。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术语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化学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如果不掌握这些化学术语, 或者不能正确运用这些化学术语,要想顺利和有效地学习化学科学,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化学教师要准确地运用化学术语,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去打开化学思维之路。例如,决不能把氯化氢说成盐酸,也不能把滴定管说成玻璃管等。不确切地运用化学术语就不能正确指明化学事物。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叙述化学事实的准确性。例如把“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叙述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去掉了“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性上的不严密。因为镁、钠、钾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当时还未讲到镁、钠、钾等活泼金属。因此,在用教学语言描述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时,就不可缺少地要加上“一般”二字,为以后学习扩大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留下伏笔。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讲述和不正确的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性上的错误,这不仅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困难, 而且,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形成不良的表达习惯。所以,保证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化学教学言语的思想性,不仅包涵在语义中,同时还体现在语言的音调上,因为语言的音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用满腔热情的语调去讲述我国在化学科学上的重大成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教师的语音、语调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听课的注意力、培养思想情感等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化学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节课的开始, 为了给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创造良好的前提,常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造成悬念,终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组织引入新课的语言。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经验的中学化学教师往往不是直接提出:“我们现在讲质量守恒定律”,而是讲述一段启发性引言如:“前面我们已学过不少化学反应, 例如磷在空气中加热跟氧化合,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等。同时也已经知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这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这是质的方面。如果某一反应能发生,我们又会进一步想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在量的方面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 这样,既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复习了旧知识,从而自然地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开始了思维活动,又提出了一个使人悬念急盼解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听讲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这比死板的提出课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化学课中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以提出矛盾再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语言,有利于巩固学生持续的注意力和积极思维。例如, 在讲合成氨的生产过程时,可按以下程序提出问题,逐步分析解决。
在介绍合成氨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原料气的问题(造气),
经过分析得出,可用焦炭、空气和水蒸气为原料制得半水煤气,此即为合成氨的原料气。
其次提出,由于原料气中除含有一定比例的氢气和氮气外,尚含有其它气体杂质,如 CO、CO2、CH4、H2S、O2 等,必须除去,从而引出原料气的净化、变换过程。
再次提出,由于用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放热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原理,分析在所选用的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必须在高压下(压缩)进行反应(合成),进而讨论原料气的压缩过程和合成过程。
然后,提醒学生注意,由于从合成塔里出来的气体,除含有一定数量的氨外,尚含有大量未起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因此,必须进行氨与氮气、氢气的分离,以及氮气、氢气的循环使用等。进而讨论氨的分离过程和气体的循环过程。
这样,随着一个个矛盾的提出和解决,学生不但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还会感受到自己沉浸在有趣的智力活动过程中。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为了加强讲授的逻辑系统,要求教学语言必须精炼,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教学语言采用形象的比喻,最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思维,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应特别注意比喻要恰当,要合乎科学性和思想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 语言要有机动性。
语言的机动性是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所谓教学语言的机动性,是指教师讲课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也就是说,上课时,教师决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情况,一成不变的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的反映,灵活机动地改变词句或叙述结构,使之易为学生所接受。
教师的教学语言,常要在备课中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要写出较详细的教案或讲稿,或拟出较详细的谈话提纲。但是,由于备课时对学生的情况,难免有掌握不够的地方,因而设计的讲授方案中也可能有不尽完备之处。因此,上课时绝不能死背计划好的词句。而应一边按计划讲授,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领悟了,教师就可按原来的设计继续讲下去;如果发现学生有迷惑不解的情况, 这说明学生接受不了教师的讲授,教师就应及时地、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能够接受所讲的内容。
一个化学教师要能做到灵活机动地运用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即对教学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深入掌握所讲的化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对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并掌握丰富的词汇。
- 讲究语言的外部形式。
教学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指词义之外的语音的高低,语调的快慢和节奏, 以及吐字清楚等等。
教学语言的声音过高或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当等,都会影响学生听课时的兴趣与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语调平板而无节奏,会使学生
昏昏欲睡;讲话过快,学生来不及思考所讲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讲话过慢,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思想涣散等等。所以教学语言应是吐字清楚,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适度。语调自然而有抑扬顿挫,使之带有节奏感,这样学生听课时不易疲劳。在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关键的地方, 应加重语气,并放慢速度,这既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也利于学生思考和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