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着重对概 念的理解
要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概念,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一切真正的、详尽无遗的认识完全在于我们在思维中能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提高到特殊,然后再从特殊提高到一般”[23]。不能以为学生只要背熟某个概念的定义,就一定掌握了这个概念。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学生对这些语言所表达的现实事物和过程没有清晰的表象,他就没有掌握这些事物和过程的概念。这样的“知识”实际上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的知识。它不但不能应用,而且还是学生意识中无益的负担。
因此,教师最恰当的教学原则是,紧紧抓住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边分析、边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来,从而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到真正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应注意区分事物的形式与本质,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和 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 H2O。但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强酸与强碱之间的中和反应,与有弱酸或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其表达形式却有所不同。不能因为离子方程式的表达形式不同而迷惑了对中和反应的本质的认识。又如,不能仅仅从组成形式上简单地把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当作碱性氧化物,或把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当作酸性氧化物。最重要的是要看它们的本质属性,即要看它是否能跟酸(或碱)反应生成盐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