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战争

十四世纪中叶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各族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同时水旱灾害频仍,黄河一年之间即决口三次。广大农民流离各地,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景况,阶级矛盾迅速激化。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 年)韩山童等首先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以红巾为号,揭发蒙古贵族的残酷剥削,号召治河民工参加。韩山童失败牺牲,其徒刘福通在颍州

(今安徽阜阳)继起斗争,迅即发展至十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起响应, 徐州有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濠州(今安徽凤阳)有郭子兴、孙德崖、先元璋等,襄阳有王权(布王三)、孟海马等,蕲水(今湖北浠水)有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等。刘福通拥立韩山童子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徐寿辉亦建立天完政权。起义军攻城占地,打击地主阶级,开仓济贫,得到群众拥护。不属红巾军系统的,高邮张士诚,浙东方国珍,亦乘机起兵,但后均叛降元朝,成为割据势力。后来刘福通派李武、毛贵、关先生、王士诚、破头潘、白不信、李喜喜等先后分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徐寿辉部转战长江流域,东及江浙,西及四川,南及湖广。红巾军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后来虽因诸军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刘福通等为蒙、汉各族的地主武装所败, 然已基本上摧毁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力量。最后,从起义军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朱元璋,即利用这个条件,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元朝政府。十余年的农民战争,消灭大量各族地主,并粉碎了元王朝的民族压迫等反动政策, 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