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官名。始于战国时,为百官之长。亦称相邦。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但也有居丞相之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称为相国,后改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末改为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三国、晋、南北朝时,或称丞相,或改司徒,或称大丞相、相国,废置不常,多由权臣担任。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实际上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亦各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亦设丞相,不久即废。旧时文章中往往用作宰相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