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永乐三年(1405 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 经印度西岸折回,至 1407 年返国。以后又于 1407—1409 年、1409—1411 年、1413—1415 年、1417—1419 年、1421—1422 年(以上均在永乐时)、1431

—1433 年(宣宗宣德时)出海,前后二十八年,七次(一说八次)远航,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