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史上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分期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有六种看法:(1)西周封建说,认为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民”和“庶人”是农民而不是奴隶,井田制是领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着迫使农民集体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2)春秋封建说, 认为春秋初期开始确立领主土地所有制,到春秋、战国之交,领主制才变化为地主制。(3)战国封建说,认为春秋、战国之交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代替了“耦耕”的简单劳动协作,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奴隶主的井田制,经过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才确立封建制的统治地位。(4)秦统一封建说,认为战国时代各国先后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到秦始皇统一才最后完成,“使黔首自实田”标志土地私有制的完全确立。

(5)东汉封建说,认为战国、秦、西汉时奴隶制还在发展,由罪犯、债务、掠卖变成的奴隶逐渐增多;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出现体现了奴隶制的发展。封建地租剥削关系到东汉才居于支配地位。(6)魏晋封建说,认为汉魏之际,经济上由城市交换经济变为农村自然经济,生产者由自由民、奴隶变为部曲、客,剥削阶级争夺劳动力,采用经济外的强制手段,把“流民”变为“土著”。这样才由奴隶制变为封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