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我国方志起源很早,如《书·禹贡》记载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山海经》记载山川、形势、土性、怪异、古迹和道里之远近、物产之大概,皆具有总志的性质。两汉六朝时期的总志,如汉朱赣《地理书》、应劭《十三州记》、《晋太康三年地记》、陈顾野王《舆地志》、北魏阚骃《十三州志》, 地方性的方志如吴韦昭《三吴郡国志》、宋山谦之《丹阳记》、梁萧绎《江州记》、晋常璩《华阳国志》等。隋唐宋时期方志有进一步的发展,体例亦日臻完善。著名的总志有隋虞世基《隋区宇图志》、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王象之《舆地纪胜》等;著名的地方性方志有宋高似孙

《剡录》、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程大昌《雍录》、施谔《淳祐临安志》等。元明清三代由官方主持修撰的《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等,都以宏博见称。方志中,以省为单位的常称“通志”。其体例大别有二:一为总志式的,分一地为若干目,如《河南通志》;一为“地方史”式的,立有纪、传、表、志、略、录等款,如《畿辅通志》。自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乌青镇志》、《黎里志》、

《南浔志》、《庐山志》、《灵隐寺志》等。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根据自己修方志的实践,又总结了前人修方志的成败、得失,建立了方志学。《文史通义》的《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和《修志十议》等篇集中地表达出他对修方志的见解。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为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