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性、指导性和诚实性是教学的核心
湖南省溆浦县龙王江乡中学 胡显之
教师上课,有“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激”“使人动”“使人乐” 五种主要功能,要实现教师上课的这些功能和作用,就要认真的做好课前准备,“教的”、“学的”两者达到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备课、上课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师德修养和文化素质问题。
联系实际,把教材内容思想与社会现象、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是按《参考教案》,套着去备课。完全不“抄”不“搬”《参考教案》不仅不现实,而且也不符合教学常规,但要反对脱离实际,照抄照搬。齐白石在教弟子们如何作画时,有一名言:“学我者俗,似我者死。”教师备课也如此。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反复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基本理论,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神实质, 搞清楚其具有的基础知识,指导意义是什么;另一方面,要深入地、全面地、动态地调查研究本地学生情况,搞清楚社会、家长和学生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他们有哪些意见和呼声。掌握了这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把它与传授知识、做人育人融为一体,找准教书与育人的“结合点”。这里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教案要真实、准确地反映经验的总结,正确地剖析教材内容,能解答现实中需要回答的问题,使学生学了感到实践中有用能用会用;二是教案要生动,形象地反映知识,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力求达到目的明,重点详,教法新。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口中俱无”的意思,就可谓是新颖深刻了。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基本原则:重要内容宜详,反之宜略;“新”内容宜详,“旧”知识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言者则略。使教案繁简适度,深浅相宜。在实际运用中, 可采用“分工法”、“择要法”、“变化法”等不同方法,妥善处理如何把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所谓“分工法”就是由教师介绍知识要点,由学生说出本地实践运用情况;所谓“择要法”,就是将教师上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目的、新的教法有机的结合写进教案中,常识性问题和“旧” 知识则少讲或不讲;所谓“变换法”,就是变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调整一下课堂结构,选择一种新的上课形式,善于从丰富多彩的课堂艺术中发现和提出新认识、新概括、新见解、新语言,旧话新说,推陈出新,给人以新鲜感,这一方法尤为适宜复习课使用。
教师应该语带感情,旗帜鲜明地亮“自己的观点,”用真情实感吸引人, 打动人,鼓动人。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诚实就是美丽。”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教师上课,最可贵之处,就是要大胆把自己个性活生生地展示给学生。上课不是聊天,老师当然不能信口开河、乱说一通,但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矫揉做作,更令学生反感,效果更糟糕。
应当肯定,教师是懂得课堂艺术,上课重要性的,但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也不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个人师德和本身文化素质需提高。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困惑,使得一些教师怕冒风险,不出半点“格”。二是有些学校教师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从不听课、评课,不认真分析编写教
案,只急急忙忙唱“备课、上课、作业”三部曲,吵吵嚷嚷要“评优、进级、发钱”三件事。这种教学作风反映到课堂上,必然是照抄搬老一套。三是有的教师封建意识作怪,认为“徒弟徒弟,三年奴婢。”缺乏平等待人的诚意, 不愿在课堂上掏出自己的心里话,不愿谈自己的真情感受,好象这样做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使得师生关系成了猫鼠关系。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于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力。须知教师上课,即是教书育人,又是交结朋友,寻觅知音。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征服力,不仅依靠教师的威信,而且靠人格和知识的力量,应当以真诚唤起真诚,以蜡烛点燃蜡烛,以光热倡导光热。因此,在教师的自我意识中,要把学生当做朋友甚至亲人,以平等的姿态,撩开“知识先觉者”的神秘面纱,在学生面前尽情授知识,吐露心曲,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容相知的默契和纯真质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