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生源不足。

贫困地区的人们固守着一个偏见,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上中专升大学。学生为能考进高等学府而拚命,一旦考取,学生自己感到荣幸,家长感到光宗耀祖,学校也为有如此教学水平而自豪。为此,绝大多数落榜学生不惜花血本补习若干年直到考取或实在考取无望为止,也不愿意到被他们视为“偏门” 的职业中学就读。只有极少数成绩十分差的学生为了找一处安身地才进职业中学就读。这是认识偏见形成的生源不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现有的国营、集体企业经济效益不佳,而其它经济性质的企业又非常少,所以职校毕业生往往无法在当地就业。再者职校局限于本地办学,无力设置相应的职业专业课程,其毕业生只得到一张学历证书而已,根本无法突出职业学校学习“技术职业”的特色。而且职校毕业生也很难在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发达地区就业。可见,学生无出路是造成生源不足的又一个因素。

第三,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形成了一种现象,即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首先由当地的重点中学挑选,其次,由普通中学挑选, 最后挑剩的学生才分到职业中学。这就在客观上使职校录取的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以上,是造成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三方面因素。

其次是教育经费十分短缺。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少。虽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中较高,但投资的大部分转给了普通和重点学校, 它们的升学率是对该地教学水平及办学政绩的考评依据。由此,职业学校所得到的教育经费要比其它中学少得多。除去教师的工资,所剩部分很难维持学校运转。虽是如此,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它还须承担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集资和摊派,这使本已捉襟见肘的教育经费更趋紧缺。因此,贫困地区职业学校无力购置职业教学必须具备的起码的教学设备,导致无法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

第三是职教专业师资缺乏。由于贫困地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保重点、扶持普通、轻职教。因此,在师资的配备上也是优先重点、普通中学。加上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状况普遍较差,因此教师的经济收入也就普遍偏低。为了补偿生计,他们或多或少地因谋求其它经济收入而无法专心施教。职校中仅有的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教师,更是无法安心在这种清贫环境中专心施教, 纷纷自谋出路。职校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留住现有的教师,更无力去聘请高素质的职教教师来充实办学实力。从而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职教毕业生,失去了职业学校的职业特色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