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一、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材变革回顾

1953 年以来,我国中学物理通用教材主要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1953 年 3 月出版的物理学课本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编订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并参考前苏联十年制中学八年级到十年级的物理学课本编写的,这套教材的初中物理学分两册。高中物理学分三册,内容分力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结构五编。根据 1954 年和 1955 年教育部下达的“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和“关于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级物理课本的指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1955 年又出版了新的教材。与 1953 年的教材相比,编目未变,基本内容也不变,只是部分章节名称、顺序及某些内容的要求作了些精简与调整。这套教材后来虽经几次小修改,但基本内容与结构不变, 一直沿用到 1965 学年度。

1978 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发后,

于 1979 年 12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供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用的新教材(试用本),这套教材的初、高中物理均分上、下两册,内容安排不分编只设章。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先讲力和物体的平衡,后讲述直线运动, 删去了转动部分内容,强化了动量部分内容,使之单独成章;在分子物理学和热学部分精简较多,只保留了气态方程、气体分子运动论、内能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热膨胀、物态变化等知识放在初中讲;在电磁学部分, 增加洛仑兹力的内容,还增加了一章电子技术基础,讲述半导体导电特性、晶体管等新知识;光学部分只讲光的本性,有关几何光学的知识全部放在初中讲,高中不再重复;原子物理知识分成原子结构和原子核两章讲述。

198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纲要》(草案)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内容和较高要求内容,参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于同年 11 月编写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物理甲种本三册和

乙种本上、下两册。甲种本除了基本保持 1978 年试用本的要求外,在分子物理学和热学部分还增加了固体性质、液体性质和物态变化等内容,在光学部分增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章,这样,这两部分知识在初中就可以只作定性讨论。乙种本的内容结构与编写体例同甲种本基本相仿,只是按基本要求编写。

1986 年 12 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参照这份新大纲,在《高级中学课本物理(乙种本)》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于 1987 年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物理》,分上、下两册,这套教材一直沿用到现在。

综上所述,使用面极广的统编教材历年来的变更,主要是由于国家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颁发了新的教学大纲所引起,而这种变更多数属教学内容的增删、更新以及教学要求的调整。

直到 1990 年 3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和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合作编著的义务教育三四年制初中物理系列教材才有了明显的改革特点。

这套教材是为了义务教育的需要编著的,教学要求适中,适用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这是一套系列化教材,不仅有教科书,还有教

师用书、学生用书、录像带等配套资料。教科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加强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感觉到学习物理的趣味,使学生逐步入门。

  2. 强调知识的应用,加强联系实际。在教学要求上把运用知识提高到与学习知识同等的高度。从总体上降低习题的难度,扩大知识面(主要指社会生活与生产应用方面)。

  3. 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包括内容选材、插图、版面设计等)。

  4. 力求做到简明轻快,避免冗长的叙述,用图示能说明的,尽可能以图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