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的一位极有声望的心理学家,他曾担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公认为联结理论的首创者。他从 1896 年起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后又研究了人类的学习及其测量方法。出版了《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著作都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把他的主要的学习理论概括地介绍于下。

  1. 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桑代克以猫学习解决疑难问题为内容,进行了著名的学习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3。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 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上述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 S—R 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 S—R 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1.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2.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 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

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1. 准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

意之感。”。

b.“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

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1. 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

这也就是说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 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桑代克后来对此律进行了修改,认为从效果看,赏与罚的作用并不等同, 赏比罚更加有力。并补充说明,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只靠单纯练习, 不充分导致进步,要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才能进步。

(二)巴甫洛夫(I.P.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1849—1936)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曾担任俄国科学院院士。1904 年,由于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与食物不同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唾液分泌,这就导致了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他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研究,他的条件反射学说被公认为是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的理论。其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机能讲义》、

《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实验》、《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等。

  1.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例如: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条件刺激 CS)与肉粉(无条件刺激 US) 多次结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 UR),现在节拍器单独出现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反应(CR)。也就是说当 CS—CR 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出现了。我们可以说,在此情境中狗学会了听一定频率的节拍器声响。实验装置如图 4。

  1. 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
  1. 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巴甫洛夫称这是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关键变量。无条件刺激,在条件反射中起着强化作用,强化越多,两个兴奋灶之间的暂神经联系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 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 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

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1904—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影响下,于1937 年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并把在动物学习实验研究中所确定的一些规律,用之于教学,提倡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这些曾得到广泛的支持。其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科学和人类行为》、《教学技术》、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等。

斯金纳在 30 年代发明了一种学习装置,见图 5。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放进箱内,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所以操作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条件反射。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也就是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二者之间的不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它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 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作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这就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有的心理学把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称作刺激替代。用图6 来表示:假定 S1 与反应 R 形成了巩固的联系,S2、S3⋯⋯Sn 可以与 S1 相结合,通过几次强化,S2 或 S3 可以替代 S1,引起与 S1 所引起的类似反应。相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可称作反应替代。用图 6 来表示,S1 开始与多种反应即 R1、R2、R3⋯⋯Rn 结合,通过强化 R1,而不强化 R2、R3⋯⋯Rn,R1 就可替代 R2、R3⋯⋯Rn,最后与 S1 形成巩固的联系。

一、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 图1

(四)对联结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 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认为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过程。他们各自的生物学意义各有不同。通过经典型条件反射,有机体可以把一个无关刺激作为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事物之间的一定关系, 得以预见与避开有害刺激,预见与趋近有益的刺激。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纵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2. 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他们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功绩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3. 联结派学习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机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对刺激的信号意义进行了辨别,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被公认为揭示了人类与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的理论,有深远意义的。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巴甫洛夫的学说未能阐明学习的内部条件及内部过程。

  4. 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不足是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有缺陷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