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观察是在感知过程中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脱离了感知就无所谓观察。观察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没有周密的、精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能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在教育工作中,观察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优秀教师的成就是和他对学生进行认真而周密的观察分不开的。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学习情况等,然后才能做到统一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为了使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良好的观察,要以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为前提,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只是一般去感知事物,就无法得到全面的、深刻的感知材料。盲目的“走马观花”将会一无所得。例如,两个人同样去观察一堂课,其中一个人有明确的目的——着重从感知的规律方面去进行分析,那么,他就会给自己提出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如观察运用了哪些直观教具,教具的结构是否鲜明,教师的言语是否清晰、生动,演示实验与词汇讲解结合得如何等等。这样观察的结果一定要比另一个只进行一般观察的人深入细致,能够发现很多人所没有观察到的细节。
(二)积极的观察态度
仅仅有明确的目的任务,还不能保证它一定会实现。只有理解实现目的任务的意义和作用,才能长期集中注意去仔细地审视或倾听,动员多种分析器参加观察活动,同时进行积极思维,寻找观察诸对象和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充分的知识准备
观察既然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思维的知觉”,那么在观察前就要掌握所观察事物的有关知识,为深入观察准备条件,有关知识的准备愈充分,观察也愈全面和深入。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如果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个性形成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对学生心理面貌的观察就越准确。教师在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参观前,必须使学生对于所要观察的事物有一般的了解, 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四)观察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在观察前应制定系统的计划和按阶段的执行计划。在各阶段中,应明确观察的重点和步骤、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不致遗漏重点或顾此失彼。
(五)观察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为了从观察所得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和确定下一阶段的观察任务,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常常是目的不明确,注意不集中,缺乏观察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师应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与习惯,使他们能够迅速地看出某些事物的特点,能发现别人在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发现的关键问题和事物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