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情感的激发
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即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动的过程)。从知到行并不是一种直线运动,而是要经过复杂的中间环节,必须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参与。在学校教育工作中, 不是任何一种道德认识都能转化为道德上的行动。我们常常看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可以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说得头头是道,把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 可是在实际行动上却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激发和培养这些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些学生并没有把有关的道德认识作为行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并用这个准则去衡量别人与自己的行动举止,缺少一定的道德情感。只有情感化了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一)什么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比如,我们对班集体中那些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的学生产生爱慕和敬佩的情感;而对那些贪生怕死、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者,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感。同样,也会对自己舍己为人的行动感到欣慰;对自己不符合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的言行感到羞愧。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自尊感等等,都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随着人的认识、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和丰富起来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只有被认识的事物才能使人们产生情感。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就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它和其他情感一样,不仅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也是表现人对当前现实的一种态度。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常常是以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产生各种情感时,在有机体的外部是有所表现的,这种情感的外部表现叫做表情。如人在激动、愤怒和紧张时,心跳加快,眼嘴张大,毛发竖起;由于恐惧和震惊,而呼吸急促, 面色苍白,目瞪口呆;忧愁时,愁眉苦脸;欣喜时,手舞足蹈;羞愧时,面红耳赤⋯⋯。同时,各种不同的情感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发音声调表现出来, 同一个词,如“啊”或“去”的不同声调可以表现出疑惑、气愤、好奇、鄙视、高兴等情感。有经验的人民教师总是善于从学生日常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看出他们的道德品质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强烈的良好的道德情感,常常推动人建树丰功伟绩。董存瑞就是怀着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感,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邱少云就是怀着强烈的国际主义情感,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雷锋同志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对阶级敌人无比憎恨, 因而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在平凡的生活中,处处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有经验的人民教师总是善于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推动他们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二)情绪、情感、情操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感情形成总是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它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欲求、恐惧和悲哀是七种最基本的情绪(也称原始情感或低级情感)。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绪,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时,就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感;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和情绪相比情感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些,外部表现不甚显著。
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十分复杂的。原始情绪产生的基础是皮下中枢。特殊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的机能。人的情感还依赖于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人脑中所形成的各种暂时联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构成了复杂的暂时联系系统。已经巩固了的暂时联系系统, 叫动力定型。一般来说,动力定型的维持,就得到了满意的情绪体验;动力定型受到破坏,就导致消极的,不满意的情绪体验。此外,第二信号系统也
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的进行。体验不仅能在对象的直接影响下产生,而且能被语词所引起。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的情感变成了自觉的过程,具有社会的性质,能够认识个人的情绪反应与情感的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下,人才能形成复杂的、高级情感。
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融合一起,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情操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更加复杂的情感,它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深厚的、稳定的、坚定的高级情感。例如,理智感、审美感和道德感等都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培养高尚的情操,也就是指培养道德情操。
情绪、情感和情操是密切联系的,有时还交织在一起。情感和情操有时以鲜明的、迸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例如,保卫边疆的战士,在敌人进攻面前,爱国主义的情感或情操会爆发为强烈的怒火。由于情感具有调节的职能,因此高尚的情操可以控制不适当的情绪和不健康的情感。
(三)道德情感的形式
道德情感从形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直觉的情绪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它的产生非常迅速和突然,因而往往对于这个过程中的道德准则的意识是不明显的。例如,由于一种突然的自尊心与害羞的体验,激起了大胆而果决的行动或制止了某些不道德的行动。这种道德体验尽管具有不自觉的性质,但它还是具有道德行动的迅速定向作用。直觉的情绪产生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得迅速和突然,但就其内容看,也是有其一定的道德认识作基础的。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引起的突然变化,能对某种道德行动起迅速走向的作用。因而组织健康的舆论以及使人们形成对待舆论的正确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通过人的想象发生作用的一种情感。例如,人们想起了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等人物的形象与事迹,可以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与爱国主义情感,想起了白求恩、罗盛教的形象可以激起国际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的情感,想起了向秀丽、雷锋的形象可唤起人们社会主义责任感与自我牺牲的精神。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道德体验,首先是由于这些形象本身是作为社会道德经验的化身而存在的,这些形象使人能认识到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其次,由于形象的生动与感染性,可以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共鸣,从而成为人们有关的情绪体验的信号。具体的道德形象常常使人毕生难忘。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文艺作品、漫画、电影、戏剧等手段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第三,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是清晰地意识到社会道德要求的高级情感。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伦理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个人对祖国应尽的义务与忠诚时才会真正地发展起来,而且它是在许多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在爱父母、爱故乡、爱母校、爱首都、爱国旗、爱党、爱领袖、爱祖国的山河与历史、爱人民,对敌人的仇恨,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情感体验比较深挚、持久,而富有强大的动力作用。
学生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为他的情感所支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同时要注意将正确的正面的具体形象的情绪体验转化为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动。同时,
也可促使自己的思想行动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因此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