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智力
人们凭借常识都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不聪明。聪明的学生学习速度快,一教就会,甚至能做到无师自通。不聪明的学生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和充分的时间。聪明或不聪明显然是个人的一种稳定的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智力高低。
什么是智力?心理学家对它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关于智力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1)智力是一种适应新情境的能力;(2)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3)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4) 智力是一个人能为着某些目标而行动、能理智地思考和有效地适应环境这三种能力的综合表现;(5)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东西,也就是解决某种智力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的有机结合。(图 33)。
■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仓库的基础。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对智力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条件和警卫。上述五种因素共同组成了智力的一般结构,它们既发挥独立的功能作用,又相互影响, 彼此制约,共同发挥整体性作用。
智力如何来确定呢?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叫做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 S—B 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A.Binet)和西蒙(T.Simon)于 1905 年编制,后被引入美国,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L.M.Terman)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另一个有名的智力量表叫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由韦克斯勒(D.Weeksler)编制。我国有这两种量表的修订版。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 IQ。
IQ = 智力年龄(MA) ×100 实际年龄(CA)
上述公式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 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简称 MA。因为智力测验的题目按年龄分组。例如,适合 6 岁儿童的题目放在 6 岁组,适合 7 岁儿童的题目放
在 7 岁组,依次类推。随着年龄升高,题目难度增大。如果 6 岁儿童全部通
过 6 岁组的测验题目,则该儿童的智力年龄与他的实际年龄一致。如果一名
6 岁儿童不仅通过了 6 岁组的题目,而且通过了 7 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是 7。将该儿童的实际年龄数与智力年龄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为什么 IQ 能反映儿童的聪明程度呢?这就必须了解智力测验的编制方法。我们以韦克斯靳儿童智力量表的题目的编制为例来说明。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的测验分 12 类:
-
常识:如“太阳从哪里升起”等共 30 题。
-
类同:如“钢琴和小提琴有什么相同?”等共 17 题。
-
算术:如“一件衣服 25 元,打九五折,是多少钱?”等共 18 题。
-
词汇:要求儿童解释词义,如“声明是什么意思?”共 32 题。
-
理解:如“为什么盖砖房比盖木房好?”等共 17 题。
-
数字广度:要求儿童顺背与倒背一系列不断增加长度的随机数字。
-
图画补缺:给儿童呈现一幅不完整的图画,要求他指出图中缺少什么, 共 26
幅图片。
-
图片排列:共 12 套图片,每套 3 至 5
幅不等,以打乱的次序呈现给被试,要求儿童按故事情节重排图片。
-
积木图案:给被试一套 9 块立方体的积木,各面分别涂有红、白、半
红半白的颜色。要求被试按主试指定的样子拼积木。共 11 个样子。
-
物体拼组:给被试一套切割曲线的拼板。要经过思考后才能拼成一个整体。共
4 套拼板。
-
译码:要求儿童照所给的样子,把符号填入相应的数字(或图形)之下。
-
迷津:共有 9
个简单与复杂程度不一的迷津,要求儿童用铅笔正确地画出通向出口的路线。
由于测验题尽量控制了特殊的经验或教育的影响,所以,儿童回答问题的质量和数量便是他们聪明程度的指标。
智力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有关,但每个人在有利的环境下都可能使自己的潜能发展到最高度。因而从先天禀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来看,智力问题是一个差异的问题。
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的智力差异。我们说某人聪明,某人迟钝;某人擅长抽象思维, 某人擅长形象思维,这些都属于智力的个体差异范畴。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