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按注意规律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
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 相对强烈的刺激。如一声巨响、一道强光、一种鲜艳的颜色,都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在这种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一种刺激与其他刺激互相比较的力量),如自习课安静时,很小的脚步声也
能引起注意,而在球场上,这种脚步声就不起作用了。
-
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如听课时,老师突然停止讲课,马上就会引起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的注意。
-
不断变化的刺激。如霓红灯的一闪一息的刺激,特别容易引起行人的注意。
-
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许多小孩中有一个大人,就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
新异刺激物或奇异的气味。如教师的发型(女教师原是短发的,突然烫发了),服装的变化,或是飘来的香味、臭味,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感兴趣的事物。凡是对我们有直接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兴趣中又分专业兴趣和一般兴趣。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对于有关工作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有兴趣,如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对教育经验的报道、报告会、新出的教育书籍都感兴趣;爱好文娱体育的人当然对报纸中的球赛、电影、戏剧以及电视广告比较感兴趣。一般的兴趣,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有联系的,能增进一个人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如中国古代小说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引起看书的人爱不释手,希望继续看下去。
(二)利用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
这就是利用注意的规律。在课堂中有许多可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刺激,例如,老师提出一个学习课题,如果这个课题恰恰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而且比他知道的有新的发展,很有启发性,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他的如恰当地使用一个新的教具,对课题的讲解所用的生动语言,形象的语言, 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自然的声调或手势的夸张(当然不是人为的做作),也能引起注意。教师应该利用新异、多变化、有趣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无意注意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会干扰我们正在进行的教学。有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那是无法避免的。可是,有一些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教师的服装和发型,有的教师经常变换自己的服装或突然烫了发,这在上课时就成了新异刺激物,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为了不影响上课, 烫发的老师要在上课前利用早读时或课间休息时,先到讲课的班级中去,与学生接触,让学生的新异感在课前发生,让他(她)们看个够,那么到了上课时教师的发型或服装就不成为新异的刺激物了。教师上课时,还要克服语病的现象,有的教师讲课说话总是带很多的语病,什么“啊”、“噢”、“这个”、“那个”、“可不是嘛”、“就是嘛”等等。这些语病不克服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会使学生的注意不在讲课的内容上,而在统计教师说了多少个语病。“王老师来讲课,啊字说了 120 多,乐得我们没听课,语文课变成了啊字课”,学生写顺口溜就有力地说明语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此外,教师不适当的习惯动作、手势,如甩辫子、摇晃、摆动身子,不正常的教学速度(过快或过慢)、音调的平淡,教具使用不当,迟到、找人,广播的声响等等,都是一些新奇的情况,会引起的无意注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只要教师事先设法排除和克服,是可以避免的。
(三)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光靠无意注意,尽管老师讲得很生动,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不足以完成学习任务,因为教学任务、内容不可能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可是
又非学不可。是不是学生感到难的、没兴趣的就不教呢?不能。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了。
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发的有意注意。成人要学生干这干那,完成学习任务,注视老师的讲解和表情,观察水仙花的颜色和形状,观察小昆虫的体态和活动等等。这时学生的注意已不算是无意注意了,而出现了初步的有意注意。第二阶段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出声言语活动,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如阅读,算题中出声计算。第三阶段是通过内化过程,学生可以用内部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这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高级阶段。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意注意的规律是:
-
智力活动的紧张性使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
实际操作和练习需要有意注意;
-
学习目的、任务明确能保持有意注意;
-
兴趣和爱好能激发有意注意;
-
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保证有意注意的持续;
-
减少学习疲劳,使有意注意更集中。学习疲劳指生理上疲劳(如过多作业、负担过重)和心理上疲劳(如对学习的厌倦)。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何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呢?
-
当学生不注意时,用提问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必须先提问后指名,如果先指名后提问,那其他的孩子就不注意了;提问也要防止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方法,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
讲到关键的地方,指出这是重点或难点,是非常重要的,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
当个别学生注意分散时,教师不要大声说:“哎,××在干什么?” 这样会把全班的注意力调到或吸引到这个学生身上来。可采用边讲边走的办法,走到这个学生身边,暗示他,或摸摸他的头,动一下他的书,使其注意听课,这样既纠正了个别学生注意分散错误,又没有影响全班学生听课。
-
培养和训练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是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培养学生稳定、广泛的兴趣;使学生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四)交替使用两种注意
上一节课,要一时使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时又利用其有意注意。因为一堂课 45 分钟,要使学生的注意不分散,那是不容易的。讲课生动维持几分钟是可以的,可是学生每节课要自始至终维持注意就不容易了。因为大脑一疲劳,就会罢工,不肯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那么一节课怎么使学生都注意老师的讲课呢?老是要求无意注意吗?不行!老是利用有意注意吗?也不行。那么我们就交替使用它。该有意注意时,就唤起有意注意,可利用无意注意时就利用无意注意,有张有驰,这样就能维持长时间的注意。
怎样交替使用呢?要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这里只讲一般情况, 通常刚上课时应该引起有意注意,因为上课前学生在外边活动,刚进教室, 他的心还没有收回来,有的在课间碰到了感兴趣的问题,他还在想这个问题; 或者上一节课老师讲得非常生动,现在他还在想上一节课的内容。这时就要
求学生注意现在讲的内容,这就是利用引起有意注意的办法,或是交代教学内容,或是履行教学常规。例如,老师进教室,全体起立,这既表示了师生良好的关系,又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表明现在开始上课了,要注意听讲。有时教师还可以讲讲学习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时间不宜过长,随后就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有启发性的提问或生动的讲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跟你走,听你讲课,这样学生的注意不会转移,但注意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他不用去控制自己的注意,而把力量用在理解老师讲述上。可是毕竟我们讲课的内容还有困难的地方,每一节课都有一二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有意注意了。等这个问题讲过了,又可以用多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练习,这是无意注意又起作用了。到了要下课时,老师把讲的内容作个总结,这时又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节课不断地变换注意的性质,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一张一弛,既不感到疲倦,又能保持比较长时间的注意。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者有节奏地交替调节,有利于注意稳定性的提高。
在高度集中注意后,应该允许有意注意作短暂的休息,或者代之以无意注意,这样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