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格差异

一、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涵义

日常生活中常听有人说张三的人格高尚,李四的人格卑鄙。这是从道德或伦理上给人的一种评价,也有人说某某对其妻野蛮残暴、虐待欺凌、污辱人格,这是从法律规范的观点,说明某人侵犯他人的尊严和人身自由。在国外,人格一词也有容貌、仪表、给人的印象的意思,其意是指对你的衣着、发型、装饰有所改进,使你外表更加美观。这些说法虽然也代表了心理学上所谓人格的一部分意义,但还不是科学心理学中人格的主要意义。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面具是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

人格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涵义,其说法有几十种。例如,吴伟七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拉皮勒认为“人格是个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整体。”。艾森克说:“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卡特尔说:“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米谢尔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别。”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①

作者认为:**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独特、稳定、本质的心理特征的统一。**对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理解。 第一,人格不是指个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统一;第二,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的特征;第三, 每一个人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人格特征。这种独特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情境中表现的独特的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性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人格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指这些特有的行为模式对别人的影响。

(二)人格差异

人格差异是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人心不同,如其面焉”,世界上找不出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也找不出在性格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例如,有人热情善交际,有人冷漠孤僻;有人才思敏捷、有人反应迟钝; 有人温顺、有人暴躁;有人顽强、果断,有人优柔寡断等等。这些都是对不同人格特征的描述。

(三)影响人格差异的因素1.机体的状况

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即素质。素质是一个人生来所具有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它是形成人格心理特征的重要前提条件。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外貌以及后天造成的一些缺陷等,对他的人格会产生某些影响。一般来说,符合社会所赞许的体格标准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应。反之

① 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50 页。

则会产生更多的个人问题。这是因为机体的状况中有些因素有助于社会上所认可的那些技能的发展,而有些因素则有碍于这些技能的施展。有些身体特征符合或不符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往往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1. 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人格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但主要是由个体的生活史所决定的,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实践对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但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而发生作用。现实生活和教育条件相同,不同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人格。伦理道德观念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儿童的道德面貌的影响是很大的。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地位都会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对儿童的态度,以及使儿童体会到亲子之爱,有利于保持儿童的稳定情绪,形成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对人友好的态度;反之,过于溺爱和教育不当都会妨碍儿童人格正常的发展。

儿童进入了学校后,影响他的人格发展的因素就更广泛了。学校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要求,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集体态度和集体情感,即人们常说的“班风”或“校风”。

  1. 社会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内化

影响人格差异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习得的结果。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系统,部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比如,文化因素中的影视、文艺和报纸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一个人读什么书、看什么影视对他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作家相信文学名著的影响价值,艺术家看重音乐、绘画名作的感染力量。实质上这就是一种社会学习,特殊文化中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旦被人在潜移默化中所吸吸, 它们就被逐步内化,组合成“自我”,构成人格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当青年走向工作岗位后,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决定他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从而也决定他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