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即定势所决定的。例如,人在重复感知 10—15 次两个不同大小的球后,对两个大小相同的球也会感知为不同。这就是过去的感知对当前事物的感知所产生的定势现象。

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比如, 短跑选手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在教学中也能经常看到定势的这种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以后,用它们来分解因式,对诸如 9-x2-y2+2xy , b2- x2+2xy-y2,以及 a2-2ab+b2 等题目的解答,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对日后再次遇到这种形式的题后,可以迅速实现迁移,提高解题的效率。

定势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显得呆板,而不利于适应环境,有碍于解题的速度和灵活性。陆钦斯(A.S.Luchins)的“量杯实验”证明了这一现象。

①在这一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来量取一定

量的水。量杯与要量的水量如下表 6。实验组与控制组开始时做一道练习题, 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实验组做全部题目,而控制组只做 7—11 题。

表 6 陆钦斯量杯实验

问题 A B C 要量的水 方 法
1 29

3

20

A-3B
2 21 127

3

100

B-A-2C
3 14 163

25

99

B-A-2C
4 18 43

10

5

B-A-2C
5 9 42

6

21

B-A-2C
6 20 59

4

31

B-A-2C
7 23 49

3

20

B-A-2C , A-C
8 15 39

3

18

B-A-2C , A+C
9 28 76

3

25

A-C
10 18 48

4

22

B-A-2C , A+C
11 14 36

8

6

B-A-2C , A-C

两组被试在第 7、8 两题上的成绩如表 7:

这一实验表明,实验组的被试,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三杯量法的定势,而控制组的被试,通常继续用两杯量法(即 A± C)。实验组被试通常坚持用三杯量法去完成这一系列的课题,而忽视更简单的可能解法。甚至实验者企图用各种方法提醒他的被试,使他们避免这种可

① [美]克雷奇等著《心理学纲要》(上),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年,第 251—252 页。

怜的盲目,但是很难成功。这就是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在解题中失去思维的灵活性,而具有呆板性。

因此,教师要根据定势对迁移的双重影响,注意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哪一种定势。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一类课题的方法, 同时又要变化课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