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法
如果说以上几种数字教学法,主要侧重点在于教师的“讲”和“述”的话,那么计算法的侧重点则在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演”。它的最大优点,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教师的提示下去演译、演算,从而使他们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
如,有一个教师在讲关于“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积累资金”这一内容时,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数字计算题:“我国 1963~1973 年每年增加 2000 万左右人口,据估计,把一个婴儿抚育到 16 岁,平均需要 2950 元,其中国家集体约需支出 30%,家庭支出约占 70%。这些人进入成年后,还要安排就业,目前我国安排一个工业工人,需要新增资金 1 万多元,如果少生 1 亿人
口,可节省抚育费多少元?若再加上安排就业所需投资 1 万多亿元,两项合计是多少元?”这时,学生就积极投入到这个计算题之中,计算的结果是: 可节省抚育费 2950 亿元,两项共计 12950 亿元。然后这位教师总结说:“这
笔钱大约相当于 1989 年我国全年的国民收入。这是一笔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理论教学和经济建设及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数字教学法”已在各种教材和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笔者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注意对其运用成效的研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界域,过或不及都不可取。要精当地运用“数字数学法”,必须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 科学性原则。运用数字教学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所用数字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不仅数字要真实,有出处,计算方法要科学严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鉴别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按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计算,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80 年为 290
美元,1988 年为 330 美元,排在世界第 95 位,但实际上,我国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 1978 年为 1522.8 元(据意大利米兰大学福氏·拉玛教授在考察后认为,1983 年,1 元中国人民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 2.5 美元)。世界银行的计算与我国的实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问题主要在于“汇率偏差”。当我们向学生解释了这方面的原因后,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国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用美元计算的人均 GNP 却始终徘徊于 300 美元左右的怪现象。
-
可比性原则。运用数字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数字的对比,因此必须遵循可比性原则。这就是说,在进行比较时,要恰当地选择比较对象, 即在大体相似的条件下进行比较,使之具有可比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比较出道道来。还以世界银行所说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在这方面对于我国就有许多不可比性。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生产与服务的价值总和。而在西方国家中,服务包括了教育、科研、医疗、诉讼、咨询、利息、租金等等,连国家工作人员、军队、警察之类的活动都算服务,其工资报酬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我国在这些方面则有许多是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这些都是不可比因素。
-
精选性原则。“数字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有其特殊的功效,但究竟采用哪些数字,用何种方法,在什么场合下运用,又是要进行精心选择的。一不要把政治课上成数字课,数字教学要用在它该用的地方。二不要在同一堂课、同一内容中用过多的重复性的数字教学,防止数字的堆砌。特别是已经用过的数字和材料,更不要多用,避免烦而无味。三不要将学生难以
理解的材料和数字运用于教学中,即过于间接、深奥而不能给学生以深刻印象,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