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模式在初中政治课中的运用

“学导式”教学形式是在自学辅导和启发式教学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学入手,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浙江苍南县金乡镇第二中学王大裕老师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在初中教学特点:

  1. 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学习和质疑主动权让给学生。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把重点、难点设计成几个思考题,上课之始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完成,让学生有目的

地阅读教材,从而借助思考题领悟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内容。如在讲授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时,打破教材内容顺序布置以下思考题:

①什么是生产关系?它包括哪些内容?

②根据生产关系的内容去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且举事例说明。

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又如讲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打破内容顺序设计几个思考题:

①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标准是什么?

②奴隶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思考题既抓住了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也能给学生造成悬念,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同时,这些思考题之间逻辑严密, 便于层层诱导。

  1. 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理解问题创造条件。如讲授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样诱导。

师问:在原始社会生产资料为什么必须公有?

生答: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工具落后,个人力量非常渺小, 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劳动,才能生存;而生产资料是劳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有些生产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劳动成果,因此,生产资料必须公有。

师问:在劳动中他们怎么会形成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呢?

生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他们必须协同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成果,并且在劳动中实行自然分工,所以形成平等互助合作关系。

师问:劳动成果为什么平均分配?

生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成果很少,原始人常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只能实行平均分配,谁占多一些,另外的人就要饿死。

师问:决定这三方面生产关系内容的是什么因素? 生答:极低的生产力水平。

师归纳: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学生听了以后豁然开朗。因此,教师的“导”时要注意导向,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1. 学导结合。教学相长,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师在上课前设计思考题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要心中有数,并考虑到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诱导,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做到教法学法同步、学导统一。

例如,讲授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时,学生可能会反问: 社会主义终究替代资本主义,为什么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发达? 针对这一反问教师应作出回答并进行引导。

这样“导”:“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时间比社会主义早,起点高, 发展时间长,约比社会主义国家早二三百年时间,这犹如早出发的汽车。而社会主义好比火车,迟出发,但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快(这可从近几年经济

发展速度比较中得出)。社会主义终究会赶上资本主义社会,且替代它。当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而暂时领先于社会主义,这只是暂时现象。”

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既掌握了课文的理论知识,又解决了现实问题。王大裕老师还运用“学导式”教学形成的课结构主要有四个环节,即设

疑——自学——精讲——演练。其中演练是“学导式”综合开发智力与能力的主要环节。如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解答题目,教师能在学生的演练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

“学导式”教学形式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第一,“学导式”是学在导前,把政治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改变“满堂灌”局面,改变以前枯燥的理论讲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第二,在导的效能下,学生能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智力、能力,让差生跟得上,好学生吃得饱,获得大面积提高。

第三,“学导式”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实现初中阶段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