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堂心理控制对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所谓课堂心理控制,即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将其心理活动约束于所授知识的范围之内,防止其心有旁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各项教学指标。但是实践证明,由于主客观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情况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往往游弋于课堂之外,造成实际教学中部分知识的遗漏、疏忽, 而使知识衔接发生困难。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下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便成了一纸空文。如此看来,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内实施心理控制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那么造成学生心理活动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由于商品经济冲击。社会、家庭教育的德化意识减弱,易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转瞬坍塌,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例如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体现是人人平等,但现实中屡见不鲜的却是大学毕业挣小钱,小学毕业挣大钱;握一方权柄者可能家私万贯,贵胄后裔总与蹬板儿车无缘。所有这些给思想政治课知识的可靠性带来疑问和冲击, 就在犹疑间,知识却如百驹过隙。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心理控制手段的运用。只要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那么便有说服的希望。
-
由于实用主义影响。近年来改革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高考文科将思想政治课单科分数提到 150 分,从而使文科学生领略到思想政治科的分量对其高考的成败是举足轻重的;但大部分考生由于志于理工故在平时学习中只以应付的态度,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混”课。而就学生的智力水平看, 会考时只要稍假时日,以背代学便可轻松过关。故在课堂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者不在少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的老师、领导又采取不闻不问、默然处之的态度。由此任课教师不得不加强课堂心理控制的广度和力度。
-
教材内容同实际脱节。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虽做了较大努力,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在遇到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总是锐减。如大家知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好出路是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但在有些地区,农民人均一亩多地,连温饱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一无财力二无能力,多种经营从何谈起?乡镇企业怎样发展呢?总不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吧?!这些人的情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渐严重和突出,或任其穷困下去,则两极分化势在难免;而依目前的社会道德标准,先富起来的人中又有几人愿伸出救援之手呢?类似问题上若不对学生施以心理控制, 那么理论尽管天花乱坠,终会因其未能入脑而于事无补。
-
教材知识性虽强,但因其学科特点的关系,即使不听讲授,在死记
硬背以后亦可通过会考,甚至可以速效地在高考中拿高分。这种先例亦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注意力下降。由于形成了这种心理定势,学生在课堂中精神溜号、心不在焉便好像顺理成章。为此思想政治课便不得不实施课堂心理控制以保证教学效果。
从以上几方面看,思想政治课实施课堂心理控制势在必行、十分有益而且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