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天 经济学

本章主题

需求与供给微观经济学机会成本 边际效用 弹性

市场结构 宏观经济学

凯恩思主义理论和货币主义者理论国民生产总值核算

国际经济学

“正如明智的国王不再占卜、求签,大企业家也开始抛却了对经济预言家们预测的依赖。预言家们总是沉湎于幻想,虽然显得生动有趣,但不实用。”

——摘自《抑郁科学里沉闷的日子》Forbes 杂志,1991 年 1 月 21 日

上面这段话像是在学习经济学时找了个逃学的好借口,

但学这门课还是值得的。经济学虽不能为你提供一个清楚的画面,却能让你深刻了解什么是推动世界经济运作的“无形的力量”。同学习 MBA 其他课程一样,了解和掌握本章内容足以办公室的同仁们觉得我们这些 MBA 是够聪明的。

芝加哥(Chicago)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均强调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而大多数其它院校更侧重理论的应用。哈佛(Havrard)和达顿(Darden)已将经济学纳入国际学的教程中。

经济学中值得自夸的基本概念仅有几个。因而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穷无尽复杂的专业论著,在试图说明造成经济周期性繁荣和崩溃的原因。如同人做无用之功, 寻找最佳的经济模型是令人困惑的目标,但却吸引着众多好强的教授和在企业界里谋职的博士生一直不停地研究着。过去的几百年里,他们留给我们许多有魅力的公式、图表。作为 MBA,主要精力应放在了解弄通经济学的有关词汇和原理等基础知识上,而后再进一步去学习其它新内容。MBA 应该把有关“风车的理论”留给好研究概念的唐吉珂德们去追逐。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章内容着重基本概念,避免详述复杂的公式、难懂的原理。因为即使我把这些内容写了出来, 你在阅读时也很可能跳过去不看,或认为用处不大,读过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也就都忘光了。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分配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无休止的欲望的一门学科。“供给”(Supply)与“需求” (Demand) 是起作用的两种力量。经济学中提到的均衡(Equilibrium)是指由于市场价格起作用,促成了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相等。供给方愿意出售产品,消费者乐意购买之, 在一定价格下,供需平衡。简言之,这就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我们拿一个自酿啤酒的小店说明一下。假设该店自酿 Spud 啤酒,而你经常喝的牌子却是 Heineken 啤酒。小酒馆为了促销,正在出售 25 美分一扎的 Spud 啤酒。老板共有 10 桶库存啤酒,若按通常 1 美元一扎的销售价格,也就只能卖出去 1 到 2 桶。对你而言,你虽喜欢喝 Heineken 牌子的,但看到 Spud 啤酒 25 美分一扎相当便宜,就决定试试。如果大家都这么想, 在这一“正确‘的价格引导下,因为有对 Spud 啤酒的需求, 酒馆库存的 10 桶啤酒都被卖出去了。

下图中曲线表明,啤酒售价越高,酿酒厂越愿意多生产, 但人们的购买欲望会下降。

啤酒供需关系

将这一简单的关系推广到整个经济领域,在满足均衡价格和一定经济产出水平的条件下,总供给(AS)等于总需求

(AD)。

下图虽与上图中的形状类似,但其构成却是 MBA 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经济的供需关系

经济层次:宏观还是微观?

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看看是对研究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更感兴趣。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家庭、公司或某一行业在供、需上的平衡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Heineken 和 Spud 啤酒之间的竞争,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则是有关城市、国家或世界性的

经济问题。简单地讲,“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小”和特定的经济情况;“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整个经济“大”的画面。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不像宏观经济学那样迷惑人,但更具实用性。由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大可能对整个经济在宏观上有所影响,所以让我们最好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几个主要基本概念上。

机会成本

由于人们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决策者们应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好。通常情况下,若要多生产某一种产品或劳务,就同时伴随着要发生成本或放弃其它机会。经济学家把这种成本称之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

例如,1992 年 Harley—Davidson 摩托车厂因市场需求增加,已满负荷生产。当时 Harley 公司占据着高价位、大马力摩托车市场份额的 60%。公司管理层迫于定单的压力,研究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安排好有限的生产能力。后来,该公司做出决定,生产几种在美国和其它海外市场销售的车型。这时, Harley—Davidson 公司发生了相当大的机会成本。为什么? 因为公司同时还做出了另外一个决定,即不将整个生产线用于装配当时销往日本市场的最赚钱、最昂贵的车型。若 Harley 公司仅为了眼前利益而过份地强调短期内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有冷落国内市场最忠实客户的危险。事实上,正是有国内用户的支持,Harley 公司才取得了成功,日本人喜欢购买 Harley 车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边际收益与成本

与机会成本密切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MR)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MC)。公司通过最大限度地增加收益,同时力求将成本降至最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如果厂家多产出的每一件产品都有可能售出并有利润可

赚,那么厂家就应该生产之。这时,产品售出后实现的边际收益高于生产中发生的边际成本。

假设企业还继续生产,直至满足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这一条件。在此平衡点,售出下一个单位产品的边际利润应为零,即无利润可赚;超过这一平衡点,售出每一单位产品后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增加。经验表明,企业向市场推出某一种产品的数量越多,市场接受这种产品的能力就越低,人们越希望少花钱购买之。虽然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生产成

边际收益与成本均衡

本很低,但若工厂已无剩余的生产能力,却仍希望生产更多的数量,那么就只有通过雇佣新员工,购买、添置新设备, 租赁或新建更大规模的工厂。因此,工厂一理满负荷生产, 再多生产某一个单位的产品,这时,边际成本就会增加并高于生产前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

再拿农场主 Bud Montana 先生为例。在他圈养的牛群中, 多增加一头小公牛的边际成本很小,对农场主修理护栏、放养牛群毫无影响。Bud Montana 先生是个决策稳健的人,他最多只会将增加圈养小公牛的数量,控制在将来出售每头小公牛的边际收益与圈养这头牛的边际成本相抵(MR=MC)的条件下。若再多圈养一头的成本高出市场售价,农场主就不会再扩增牛群了。

对上图中需求曲线为什么不像以往的形状向下倾斜,而是水平的,你可能不清楚。这是由于牛肉的价格是通过公开竞争拍卖决定的,其它农场主和肉类加工厂一起对决定肉价起作用。Bud Montana 先生多卖几头牛对市场价格起不到影响作用。如果 Bud Montana 先生垄断着牛肉市场,假设他一直满足 MR=MC 的条件下安排生产、销售,那么,他的边际收益曲线就会向右下方倾斜,与前面啤酒举例中的标准需求曲线一致。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这两个概念对解释某一专门生产点心的工厂也适用。假设你是厂长,工厂收到一特殊定单,对方报价比你厂通常的售价低,要求以1 美元一打的价格购买100 打点心,在教堂聚会时出售。在知道工厂还有剩余生产能力情况下,你和会计一起商量接不接此定单。会计呈给你的每打成本为 1.45 美元。现细分如下:

做点心所用面粉 0.80 美元

人工费 0.25 美元

设备使用费 0.20 美元

设备维修、维护 0.20 美元

总成本 1.45 美元

上面所列数据中,只有面粉是边际成本。因为工厂的机器生产线是自动的,操作机器的工人已经在岗,烤箱也是现成的,日常的生产维护亦不用重新安排。

你应该高高兴兴地接这个定单,因为它能给你带来边际利润。拒绝这个定单的唯一可能是有人走漏了风,让你的老客户知道了你把卖给他们 2 美元一打的点心,以 1 美元一打

卖给了别人。若大家都按 1 美元一打的价格购买,厂家无利润,也就支付不起固定成本(此处指工人工资和维持开工的费用)。

从以上的几个举例中可以看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在决定边际价格和生产决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在评估一个企业总的、而非一次性业务的盈利情况时,总收益必须超过总成本,以保持起码的盈利要求。

边际效用

效用(Utility)一词是用来描述某一产品对于消费者的价值。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MU)指的是再多增加一个产品时带来的有用性或效用。在某一阶段,消费者已能够充分满足,若多添一个产品也就没什么价值和意义。在前面的啤酒例子中,假设为了消除烦恼,你也去喝了些啤酒。喝了第一杯,又喝了第二杯。注意:这第二杯的边际效用最大。5 个小时之后,你已喝了 12 杯,而且还打了会儿台球,跳了跳舞,把烦恼也忘了。此时此刻,再多喝一杯已用处不大。这时的第 13 杯啤酒的边际效用可以忽略不计。

价格需求弹性

在供需关系图中,爱喝 Heineken 牌子啤酒的客人在合适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购买 Spud 啤酒。相反,如果价格定位的

高,需求会下降。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映,即敏感程序被称为弹性(Elasticity)。

需求弹性是我的 MBA 同学们常提到的几种经济学理论之一。例如,宝洁(Procter&Gamble)公司产品经理想了解价格变化对该公司品牌肥皂需求的影响; Ford(福特)汽车公司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也想知道价格变动对他们生产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涉及需求弹性的概念。

若消费者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他们的需求敏感性称为弹性(Elastic)。也许爱吃快餐的人还记得发生在 Taco Bell 的情景。1988 年,Taco Bell 推出廉价快餐,消费者反映强烈,人们踊跃购买。公司把快餐的价格定的较低,才 59 美元一份。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多买几个也无妨。竞争对手注意到这一情景,也就纷纷加入竞争行列。麦当劳(McDonald)也向好挑剔的消费者推出了

大薯条、大可乐、苹果饼和巨无霸系列套餐。套餐在价格上比单独购买每一种食品加在一起便宜 20 至 50 美分。

消费者若对价格反映不敏感,经济学家就称这种需求为无弹性(Inelastic),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随价格变动而变化。某些医疗服务业以及烟草行业属于这种无弹性类。如患阑尾炎的病人痛苦难忍,对医生的任何要求都会一口答应; 吸烟成的瘾的人对烟草提价也只好认了。

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Price elasticity)对如何制定产品的价格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定量地分析弹性,则弹性系数(Elasticity coefficient)可表示为:

需求弹性 =

需求量变化百分率(%) 价格变化百分率(%)

总收益变化百分率(%)

总收益弹性 =

价格变化百分率(%)

弹性系数越大,价格弹性越高。凡系数大于或等于 1 的称为弹性。研究人员发现餐饮业的弹性系数为 2,医疗服务业为 0.31。

确定弹性是要花很多功夫进行调研的,但如果要求的准确性不高,调查的程序可以简化。经理们在分析以往的数据时,应排除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如由于天气或竞争引需求变化。

弹性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并非在所有价格水平上都保持一致。在不同的价格水平,弹性也不同。这一特点

对牛肉的需求弹性(假设)

价格(美元 磅)

总需求量(磅)

总收入(美元)

需求量弹性 总收益弹性

5

1,000

5,000

+25%

- 50%

- 38%

2.00E 0.67I

4

2,000

8,000

+33%

- 50%

- 33%

1.50E 1.00E

3

4,000

12,000

+50%

- 56%

- 33%

1.10E 067I

2

9,000

18,000

+100%

- 56%

+13%

0.43I 0.13I

1

16,000

16,000

E=有弹性(Elastic) I=无弹性(Inelastic)

可在下表中反映出来。表中列出了在不同牛肉价格下,人们购买心态的变化。

作为出售牛肉的厂家,从表中可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低价位时,多数家庭有能力购买,在低价位附近的价格变动不会影响大家。但是,当价格在 2—5 美元/磅高价位变动时,人们对购买牛肉的愿望就会减弱。这时, 人们可能转而购买其它商品,如面条、热狗快餐等。于是, 购买者的需求弹性就反映出来了。富人可能对价格变化并不在乎,他们显得更缺少弹性一些,即“无弹性”。这也是为什么“数量需求”弹性有别于“总收益”弹性的原因。如爱吃牛肉的人,即使价格高了,仍愿意购买。这样就弥补了一部分由于销售量下降造成的收益损失。

在研究经济中供给方面的问题时,“需求弹性”这一概

念同样适用,但与上例中的情况正好相反。价格越高,越能鼓励生产,但同时限制了更多的消费;价格越低,越会阻碍生产,但能刺激更多的消费。在某一市场价位上,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市场实现均衡。

竞争的市场结构

除需求弹性以外,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也驱动着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在一给定的市场环境下,竞争越激烈, 市场价格变动越易引起供需变化。以国际贸易中钻石为例, 南非 Debeers 公司控制着国际钻石市场的供应,价格因而居高,且每年按预定的上升幅度不断升高。而世界黄金市场则不然,由于有很多供应商,黄金的价格在商品交易市场是逐日浮动的。前面提到的 Bud Montana 先生涉足的牛肉市场也存在这一现象。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有关的原理。下面让我们看看市场结构的 4 个基本内容。

纯垄断(Pure monopoly)。若市场上唯一的一家卖主控制着唯一的一种产品,我们就称此卖主拥有纯垄断。美国全国蓝球协会(NBA)控制着职业蓝球运动。电力供应设施也是另一纯垄断的例子。医药公司拥有某种药品的独家专利权,亦是如此。例如,Burroughs Wellcome 公司控制着治疗爱滋病的新药 AZT 的生产权。虽然该药的生产成本很低,但厂家仍以很高的价格出售。限制这种贪婪的唯一办法是国家政策的干预。对这种垄断而言,消费者难以找到其它相近的替代物。

寡头卖主垄断(Oligopoly)。当市场上仅有几个厂家能提供某一种产品,且市场上也没有相近的替代物时,这时市场上出现的情况就是“寡头卖主垄断”。由于只有少数几家竞争,为避免发生价格战,大家达成一致意见,产品的价格就会居高不下,否则,市场参与者之间就会爆发价格战,使产品价格下跌。在这两个方面,航空公司可以说是个典型的例子。航空公司为争取顾客在最繁忙的路线上削价竞争,但当大家意识到谁都不是赢家时,由少数几家控制的这一市场就又把机票价格抬高了。

垄断性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在产品能够

被明确分类,且生产厂家很多时,就会发生垄断性竞争。搞复印的服务店就是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虽然复印质量相差不大,但服务质量却不同。拿 Kinko 复印店来说,该中心复印一份收 7 分钱,另一些廉价服务中心则只收 5 分钱。Kinko

价格高是由于中心 24 小时昼夜服务、店面整洁、服务热情, 而价廉复印中心却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对整个复印市场而言,由于存在廉价的复印中心,就对复印市场的价格起了限制作用。Kinko 复印中心就不敢将复印价格抬的过高,以免吓跑顾客。

纯竞争(Pure competition)。在纯竞争的环境下,许多

竞争者在出售类似或可替代的产品。对某些产品来说,不论采用何种销售方法,生产者生产、制造的产品的价格已经被确定了。金、银、小麦、玉米等就属于这一类,供应商与买家在商品交易所买卖,产品的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生产厂家是市场公开投标竞争确定的价格的“接受者”。

总之,当你在思考特定市场环境下某一工业、某一公司或某一个体的购买行为时,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就在起作用: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各行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在某一均衡价格上与需求一致;公司生产的产品数量满足生产的最后一件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消费者根据各自的需求弹性购买各自所需的物品。

宏观经济学

MBA 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目的是想了解是什么力量形成和决定着公司置身其中生产经营的大的经济环境。例如,萧条是否又将来临?利率会不会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否?这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需要了解清楚的。理论虽不能为你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搞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为我们对将来的变化做明智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式的框架。

有关经济如何运作的争论

凯恩斯(Keynes)对弗里德曼(Friedman)

经济学家们对究竟是什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各执已见。如同美国政府有民主党和共和党一样,在经济学界有凯恩斯主义学派(Keynesians)和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ts)。

凯恩斯学派认为政府干预能极大地改进经济运行的状况,而货币学派则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市场发展。

这两种对立的经济理论的创始人都深受各自所处时代的影响。剑桥大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混乱时期,写成了对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起决定作用的文章《就业、利率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凯恩斯注意到世界各国领导人“撒手”不管的经济政策是失败的,他认为政府及时的干预和介入有助于

稳定经济,促进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繁荣的日子里,芝加哥大学的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成了经济学货币主义理论最积极、最有力的倡导者。他认为商业的唯一职能是牟取利润(见“商业道德”一章)。在目睹了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时代经济繁荣之后,他深信市场有能力自愈创伤。Friedman 认为政府对经济应“放手”。他还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给许多领域带来的是弊大于利,诸如在所得税政策方面、农产品补贴及公共住房等方面的问题。

有关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优劣的争论,占去了 MBA 们学习时的很多时间。大多数共和党保守派的 MBA 们常与人数虽少但好畅所欲言的民主党 MBA 们争论。用下面所列的表格做参考,我想你可以像 MBA 们一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论。

凯恩斯派主张

货币主义者主张

无政府干预,企业不能达到充分就业

即使以失业为代价,从长远看,自由的市场经济最佳

失业是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通货膨胀是个大敌,相当于每个人被多摊了税

通过政府公共开支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周期产生的波动

长远来看,政府干预把经济搞的更糟

政府采取措施之前有充分的信息供参考

现成的经济数据通常不准确,政府干预时为时

已晚

政府购买力能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政府购买力阻碍了私营企业发挥高效率

这一简洁的对照表,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上有争议的主要内容。星期天早间电视节目有关经济问题的辩论,表面上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但实际上双方各自的观点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

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凯恩斯观点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质内容,就需要掌握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这一概念。CNP 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CNP 的变化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健康与否的标志。搞清什么是

“最终”这一概念十分重要,这样能避免重复计算。以汽车为例,整车由许多部件组成,但钢材使用量只在整车装配完成之后计算一次。

由于价格年年有变化,经济学家们为了便于进行年度之间的比较,必须对价格做一些调整。如每磅钢材的成本通常是每年增加的,若价格上升,就称之为“通货膨胀”。GNP 在经过调整通货膨胀之后,就是“实际 GNP”(Real GNP)。若不做任何调整,就称为“名义 GNP”(Norminal GNP)。在这种情况下,价格虽有所上升,但产品和劳务的总产出实际上未发生变化。

为了把名义 GNP 调整为实际 GNP,经济学家们使用 GNP 换算系数进行调整。以 1982 年为基准年,1982 年 GNP 的换算系数等于 100。若 1950 年的换算系数为 24,则理解为 1950 年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是 1982 年的 24%。在经济萧条和不景气时期,实际 GNP 下降;在繁荣时期,实际 GNP 上升。

例如,假设 1992 年你在家里自制了一磅奶糖,价值 1 美元。第二年同样如法炮制了一回,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价值 1.04 美元。按 1993 年美元的价格计算,表面上多产生了 4% 的价值。是这样么?不是。你的产出实际上与上一年相同。所以,经济学家们将名义 GNP 乘以换算系数得出实际的 GNP。通过对实际数字的分析方能比较和衡量经济中实际增长的情况。

除 GNP 换算系数外,为了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家们还采用了另外两种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衡量消费者经常购买的、经特别选定的一揽子产品和劳务中的价格变化。所选定的这些产品和劳务不随年度不同而变化。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普遍选用的原材料中的价格变化。这些指数以 1967 年为基准年,即 1967 的 PPI=100。1985 年 CPI 指数是 322,PPI 指数是 309。也就是说,对同样的产品而言,1985 年的价格比 1967 年高出了 2 倍多。

还有两种与 CNP 有关的概念,即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和国内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DP)。NNP 考虑生产过程中机器、工厂和设备的使用成本。会计中将这一成本称为折旧。NNP 是指从 GNP 中减去使用固定资产发生的折旧费用后得出的。GDP 是 GNP 的一部分, 即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总值。对经济上过于依赖贸易的国家,

这一概念显得尤其为重要。例如,日本的 GNP 包括 Honda 公司设在美国的组装生产线产出的利,但在统计 GDP 时,则不将这一利润计算在内。

GNP 等式(The GNP Equation)。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国民生产总值由能够产生收入的 4 种支出构成。而每一组成部人均受政府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及低失业率政策的影响。MBA 们在提到 GNP 的构成时,常戏称之为 GNP 的“开球杆”。

GNP=C+I+G+X

其中 C——个人消费I—— 私 人 投 资 G—— 政 府 购 买 X——出口减进口净值

如上式所示,任何一种消费、投资或政府购买力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日本和台湾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发展,而美国正好相反,由于每年有大量的贸易赤字,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前面曾提到,凯恩斯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 但降低了 GNP 就意味着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一国的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下运行,则称之为存在“GNP 缺口” (GNP gap)。若政府通过增加开支加以干预,经济就会发展, 就业机会就会增加。这一缺口也就能得以缩小。

货币主义学派争辩说,政府衡量经济的统计方法不准确, 例如地下的未予揭露的经济犯罪、未申报的非法收入、家庭妇女在家中的贡献等均未被统计进去。CNP 未排除对环境造成污染所应追加的费用,也未含业余时间内创造出来的价值。

乘数效应和财政政策(The Multiplier Effect and Fiscal Policy)。凯恩斯学派对政府加大支出能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理论持积级支持的态度,因为他们深信个人或国家的消费支出为他人和公司提供了收入。这样一来,支出和收入就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不断重复循环,这种现象,称之为“乘数效应”。美国国会和美国总统研究如何使用资金所制定的政策称为政府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学派认为财政政策能带动缓慢运行的经济向前发

展。1992 年,美国国会议员们全力支持开工新上公共设施项目,以带动当时处于衰退状态的经济。政府需出资大量购买修路所需的碎石、水泥、钢材、设备、人力等原材料,而有关修路人员又会将收入用在衣、食、住、行上。这时,因为政府支出的增加,整个经济生活中出现倍增现象。

支出与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循环

工人 100 万美元的工资收入是如何起乘数作用的呢?工人的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即怎样花费掉挣来的钱。若工人从所挣收入中花去 80%,储蓄 20%,我们就认为 MPC 等于0.8。MPC 值越高,对经济的影响力越大。用公式表示为:

由此可见,每 100 万美元的收入能导致 500 万美元

(1,000.000 美元×5)的总消费。顺便提一句,如果哪个国会议员为自己所在选区争取到新建公共设族项目或国防项目的合同,他的得票率想必也会增加 5 倍。

产品和货币市场的 IS/LM 曲线(The IS/LM Curve of the Goods and Money Markets)。凯恩斯认为,在经济中起推动作用的还有利率。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投资(I)会受到高利率的影响而减慢速度。由于高利率的缘故,消费者每月需偿还银行贷款的金额会增加,造成消费者无支付能力,因而不愿购买汽车、住房等昂贵

IS/LM 曲线

产品和货币市场均衡

总收入,产出(Y) 收入=产出商品。向右下方倾斜的投资和支出(Investment and spending curve, IS)曲线描述了这一关系。

由于意识到货币的作用,凯恩斯强调利率越高,货币的流动倾向性越强。1980 年 12 月 19 日,利率升高到前所未有的 21%,人们蜂拥投资货币基金市场;1992 年,利率降至 3— 5%,投资者转而将资金投在股票市场。这一关系通过货币的流动性曲线(Liquidity and money curve, LM)以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图表示出来。在某一理论点上,IS 和 LM 曲线有一均衡点,存在一均衡利率,并达到 GNP 某一理论总值。

IS/LM 曲线

带有变化的 IS/LM 曲线总收入,产出(Y) 收入=产出

IS/LM 曲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若在衰退时期政府扩大支出,人们的消费总量会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整个 IS 曲线会上移,造成高利率和高 GNP。如果货币供给量也随着消费量增加,从理论上讲,利率维持不变。

就整个经济而言,并非存在唯一一种利率。我偿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消费者支出与利率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有经济学来研究它的原因。IS/LM 曲线虽然不准确,但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二者之间合乎逻辑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货币主义学派观点

什么是货币?在讨论货币主义学派论点之前,需搞清楚他们所经常提到的、也是最关心的问题—货币到底指的是什么。货币是能充当买、卖产品和服务的中介物。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货币并不仅仅指现金。经济学家们在谈到如何衡量货币供给量时,还包括“货币等价物”,诸如银行支票帐户存款、货币市场资金。

提到货币供给,常用 M1 和 M2 表示。M1 是指最直接的可得到的货币,包括现金、银行支票帐户存款和旅行支票;M2 指除含 M1 外,还加上银行存款及货币市场上的资金。1992 年美国的 M1 和 M2 分别为 9500 亿美元和 35000 亿美元。政府密切注视着 M1 和 M2 的供给量,以期测定经济运行中对货币的需求,达到保证其在健康水平运行之目的。

货币数量理论等式(The Quantity Theory Equation of Money)。凯恩斯学派通过 LM 曲线哟调并描绘了经济中货币包含的内容。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是 GNP 的主推动杆,并用数量理论等式阐述了这一观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名义 GNP 的直接变化:

M×V=P×Q

货币×速度=价格水平×实际 GNP 货币供给=名义 GNP

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指货币量和货币量在经济中流通速度(Velocity)的总称。速度是指货币易手的快慢。显然,如果将现金藏在家中床垫底下,则对经济发展毫无价值,速度是“零”。如果同样的现金易手多次,成为一些人的支出,另一些人的收入,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加快。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不变的。单从数量理论等式上看,假设速度不变则更方便

一些。这时,等式中货币供给就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凯恩斯学派则认为这种假设是荒谬的。他们认为在不同时期,出于对现实的恐慌或一时的欣喜,货币流通速度是变化的。例如在萧条时期,人们担心下月的收入可能就没了, 所以会节省每一个铜板。

你也许会想,从等式中看,钞票多印一些,政府不就会使经济走上高速发展的正轨了吗?实事上,名义 GNP 的总量虽然可被提高,但经调整通货膨胀之后,实际 GNP 仍维持原状或有所下降。

货币主义学派最关注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的变化,因为如果物价升高造成货币贬值,经济产出实际是减少的。怎样在华盛顿找到个有本事的聪明人,让他恰到好处地做到把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在既可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能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低水平,那才是大家求之不得的呢。

凯恩斯学派认为,存在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英国伦敦经济学研究所(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菲利普(A.W.Phillips)先生所做的调研证实了这一点。菲利普发现高通货膨胀伴随着低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变业的关系可用菲利普曲线(Phillips Curve)表示。然而,货币学派并不买账,他们认为经济的低通货膨同样能保持低失业率。美国以往的经济数据表明,凯恩斯学派的这一理论确有实际根据, 特别是在 1950 年至 1985 年间,该理论显得极具说服力。但

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例如 1985 年至 1992 年间则不然。

金融政策工具(Monetary Policy Tools)。我曾提到,货币的供给是可以人为操纵的。在华盛顿,美国总统亲自任命一个由 7 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该机构通常被称为“联储局”(Fed)),手中掌握着经特别授权、可以用于调控经济运行的 3 种金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