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冒险接收濒临死亡的企业

函馆船坞乃创业于明治时代的名门,为东北、北海道地区唯一的造船所。二次石油危机后,造船业不景气,他们也曾做过将 3280 名员工裁减为 1700 名的合理化政策,但仍无济干事。

1984 年 3 月底,累积赤字竟达 563 亿日元。

重建时,首先设立资金 10 亿日无(来岛集团 65%,函馆船坞 30%,银行团 5%)的新公司。旧公司将一切设备交予新公司,并由新公司全权处理债务问题。社长当然是坪内先生。

函馆之规模虽较佐世保重工为小,但都是应“国家之要求”及经由银行委托。坪内自出资金来接收,己成为坪内接收的模式。坪内曾说:

“我们要求工会全面协助。函馆船坞始终生活在毫无竞争对象的北海道,以至积弱不振。为使之重建,务必先加强竞争力。员卫若懂得努力工作, 竞争力自然提升。所以我们马上要进行再教育。”

但这次接收,仍引起了造船业界的抗议与批评: “函馆问题,使一般人对交通行政信心全毁。交通部这次所允许的特例,

将对中型造船厂之建造规则、设备标准等,造成极大困惑。大型造船所一心投注于事业规模,忽略了造船业本身的情形及本身对世界造船秩序的责任。而且一旦出事,纷争会最多。事实上,许多人多方责难坪内的经营,而他们又做了什么。

“韩国始终是日本造船的威胁,而来岛集团正如‘国内的韩国’。降低船价是造船界的大问题,低船价的原因在于供给力的过剩。努力使供给力依合理化来增加,才是大家所共同认知的。”

这是海运造船专门杂志《海事报导》的论调。在这里,我们发现来岛船坞既非大型造船,也非中型造船,坪内的确是“秩序破坏者”。坪内为何在同业攻击下仍坚持接收重危的函馆船坞。他的理由绝不是仅为了银行或当地人士的请托,真正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他想成为“日本第一”的造船业者。二是由全国第一晋升为世界造船业的霸主。以霸主的地位领导潮流,以拯救逐渐衰退中的日本造船业, 并借以向工人显示,唯有扩大来岛集团的战略法,才可以继续生存。

坪内是一个“生存至上主义”的事业家。“我有义务养活二万员工”—

—这个现任感,正是坪内成为事业家的原动力。他扩大事业的欲望,及受到批评、指责时的坚忍,私生活上的自律,执拗地实施员卫再教育,一丝不苟的人事政策,都是为了实现“生存的责任”。他那强烈的经营手段,正好说明真“菩萨心肠”及“魔鬼手腕”。

坪内为何如此执著于“生存”的意念?这是因为他见过太多倒闭的公司, 以及连带造成的悲惨现象。现在,就从来岛集团的最大危机谈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