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

20 世纪国际政治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两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同一个地球上对立并存。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有激烈斗争,又需要和平共处。

1917 年,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以后,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地球上铲除资本主义,使人类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十月革命后曾有过种种世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而国际资产阶级也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洪水猛兽,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于是有了协约同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张伯伦的“祸水东引”,丘吉尔的“铁幕”政策,凯南的“遏制” 战略等等。然而,半个多世纪的较量、对峙,其结果是谁都没有如愿以偿。从国际资本主义这方面来看,当初从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直接武装干涉的“扼杀”战略转为实行“冷战”和“遏制”战略,这本身就表明它对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无可奈何。后来,尽管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放弃了社会主义, 以至国际资本主义认为这是他们“冷战”的胜利,但是,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站稳了脚跟,尤其是中国,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从社会主义这方面来看,能给资本主义以毁灭性打击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并未发生,而且资本主义还表现出了相当的自我调节能力,其生命力还没有丧失。目前来看,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经济基础比较雄厚,其生产水平还会有所提高。尽管自 70 年代以来,直至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一直处在衰退和低速增长时期,但是不会排除在今后某个阶段、某些国家的生产力仍会有迅速发展的可能。从总体来看,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具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直接革命形势,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资本主义, 取得全球性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处理两种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最后由人民来选择,谁也不要企图用武力扼杀、消灭对方,也不应用“冷战”的方式来“遏制”对方。实践证明,任何企图

① 《人民日报》1984 年 10 月 3 日。

消灭对方的努力,其最终结果不但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使自己也受到损害。

然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对自己的对立面都有一个认识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代替”并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从外部通过世界革命来消灭资本主义,然后取而代之,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走向灭亡,最终被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代替。这一过程的完成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还未完结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有存在的根据。可是,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甚至提出了“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面胜利”的估计。这种估计又导致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一些“左”的看法。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 1946 年 2 月 9 日斯大林在演说中指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这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进而打起仗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会有的,国内的和平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的。这番话讲的虽然是众所周知的马列主义原理,但是在刚结束了战争浩劫的欧洲,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美国自由派领导人物之一——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就此大做文章,说斯大林的话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①这话虽然是耸人听闻,但却有很大煽动性。不到一个月,3 月 5 日丘吉尔就发表了富尔顿冷战演说,这被看作是对斯大林讲话的回敬。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这一历史现实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 1917 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拒绝承认它,并联合对之进行“围剿”。可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没有被剿灭,反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新生制度的生命力。当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了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生存时,它们联合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来共同抗击法西斯,这时它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忽视的现实。然而,即使在那时,它们也没有掩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意,随时都准备去损害它的利益。就是希特勒也看到了这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联盟”中的矛盾,期待着联盟内部发生内讧。反法西斯战争一结束, 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很快就打出了“冷战”的旗号,它们虽不敢武力进攻苏联,但却要“遏制”苏联,不让这股“邪恶力量”蔓延。然而,冷战的结果却是害人又害己。尽管从短期效益来说,“铁幕”这一边的资本主义世界有了欧洲复兴计划,但是从长远看,由于“铁幕”两边的互相猜忌、对抗和仇视,一方面引起“铁幕”两边发疯似的军备竞赛(尽管冷战和军备竞赛不完全是由两种制度对抗造成的), 既给人类的发展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也给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铁幕”两边不能进行正常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当年极力倡导“铁幕”政策的丘吉尔在他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前发出了这样的呼吁:“我殷切地希望,新的一代能够纠正以前的一些错误,从而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光荣,控制注正在展开的可怕的未来景象。”①70 年代初,尼克松政府主动打开对华的大门,标志着资

① 沃尔待·拉弗贝(美):《美苏冷战史话》第 44 页,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① 丘吉尔:《不需要的战争》第 2 页,漓江出版社。

本主义世界已开始抛弃“铁幕”政策,认识到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应当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经过各自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它们自身状况及相互关系已出现了如下几种不容忽视的新情况:

(一)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战后形成了自己的世界体系,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最初都是建立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毕竟只有六七十年的发展历史,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其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社会主义整体的经济实力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较处于劣势。社会主义在其自身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 甚至曲折反复。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战胜资本主义,取得全球性胜利。

(二)资本主义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资本主义已演变为以国家垄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它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和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仍会有迅速发展的可能,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调节国内阶级矛盾、控制社会稳定能力的加强,因此在短时期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具备无产阶级直接夺取政权的革命形势。

(三)当今世界已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统一的世界市场,这就使得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和进行相互合作的客观需要,这种相互合作的基础就是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国家间的激烈竞争迫使它们要在资本主义体系外去寻找市场,而社会主义国家是个重要的市场源。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由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看普遍比较落后,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需要加速发展、完善自己。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外开放,尤其是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以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资金,学习、借鉴其一切有用的东西。这种不同制度的国家间的相互开放与合作,反过来又促进了统一世界市场的发展,强化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四)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全球性问题,诸如核灾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人口问题等,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并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而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全人类的力量联合起来,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在七八十年代,这些全球性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球的安全问题,即核灾难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如何处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显然, 企图通过“热战”或“冷战”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已被历史证明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

上述新情况决定处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最好、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两种制度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共处,即“一球两制”。由此可见,“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下去。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正是以对上述“世界的现实”的认识为依据的,它允许在一个国家内从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利于让不同制度的优越性或长处在各自的条件下得以充分地运用和发挥,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邓小平说:“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但不会在香港这么做。”①也不会在澳门和台湾这么做,统一后,“你搞

① 《人民日报》1986 年 4 月 22 日。

你的资本主义,我搞我的社会主义。”这是多么雄伟的气魄啊!难怪连对社会主义恨之入骨的保守主义“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都称这一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美国的半官方战略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对“一国两制”构想更是大加称颂,说“一国两制”是邓式战略方针的方程式,从全球战略意义上说,可能超过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而且一文不花,是超级战略。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