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毛泽东的晚年打算与邓小平的三大任务

殷切的期望

1974 年 5 月 24 日,英国保守党领袖希思抵达北京。北京国际机场上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大型横幅标语上写着:“热烈欢迎英国贵宾!”

这是希思第一次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委托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担任主陪。5 月 24 日,邓小平率北京市负责人吴德、外贸部部长李强、副外长乔冠华,以及首都群众数千人,前往机场热烈欢迎希思。邓小平与走下飞机的希思握手,对客人热情他说:我代表周恩来总理向你表示热烈欢迎。

第二天下午,毛泽东主席会见希恩。毛泽东说,很久以前中国怕欧洲。但这些都成了历史了。这时,他对希思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

说着,毛泽东回头问坐在身旁的周恩来总理:“还有多少时间?”周恩来迅速准确地回答道:“是 1898 年租给他们的,租期 99 年,到 1997 年期满,

距现在还有 23 年挂零。”毛泽东对希思说: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接着,毛泽东用他那巨人般的手一挥,指着坐在不远处的邓小平等人说:“是他们的事情了。”①

显然,毛泽东仍坚持维持现状的方针,在有生之年不打算把收回香港列上议事日程,而是把这一使命委托给了比他年轻的领导人邓小平。

当时,邓小平副总理在欢迎希思的宴会上曾侧面谈到香港问题,表示在将来的适当时候解决它。可见,他要担负起领导收回香港的重任。

孟子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邓小平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造就了治国兴邦的雄才大略。

邓小平 16 岁远渡重洋去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18 岁加入革命队伍,22 岁到十月革命的故乡学习马列主义,23 岁从苏联回国, 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投入到火热的中国革命斗争中。 30 年代上半期,邓小平由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受到了中央苏区左倾领导人的排挤和打击,被错误地解除了领导职务。毛泽东后来曾说过,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在这次挨整的日子里,他失去了当时的妻子。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邓小平也出席了这个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并第二次出任党中央秘书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他从西南被调回北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秘书长,在 1956 年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成为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经历了第二次巨大的挫折,被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流放江西。

林彪的自我爆炸,使邓小平的命运再次获得转机。他在江西听到关于林

① 刘金田:《邓小平与希思》,载《世纪风采》1996 年第 3 期。

彪事件的传达后,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于 1972 年 8 月对邓小平这封信作了结论性的批示。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并经毛泽东的同意,邓小平于 1973 年 3 月从江西回到北京,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协助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毛泽东一向器重邓小平。 1957 年 11 月,毛泽东访问莫斯科同赫鲁晓夫谈话时,曾指着随他访苏的邓小平对赫鲁晓夫说,那个小个子很有智慧, 将来是个了不起的人啊!第二年,毛泽东告诉来访的赫鲁晓夫,他的接班人, “第一个是刘少奇⋯⋯第二个就是邓小平,这个人不简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个难得的人才。”①但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毛泽东把林彪树为他的唯一的接班人。林彪出逃身亡,才使毛泽东重新考虑接班人问题。邓小平复出不久,毛泽东又开始重用邓小平。1973 年 12 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当着全体政治局委员的面,宣布把邓小平请回政治局。他还当场送给邓小平八个字:“柔中寓刚,绵里藏针。”1975 年初,邓小平被任命力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被选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共中央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他开始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邓小平担任上述党政军要职还是毛泽东亲自提议的。毛泽东给予邓小平很高的评价,他说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②

邓小平也一贯推崇毛泽东。在他身上很有毛泽东的风度。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善于统筹全局,作出非凡的战略决策。周恩来曾经说,他特别欣赏邓小平“举重若轻”的领导艺术。邓小平在敬重毛泽东的同时,又在重大问题上勇于纠正毛泽东的错误,指出新的方向,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多谋善断,但不主观盲动。他是一位真正的实事求是派。在这一点上,他是实事求是原则倡导者毛泽东的最好的学生。正因为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他才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把毛泽东从神还原为平凡的伟大。同样,因为遵循这一原则,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充分考虑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和当地人民的要求。

历经磨难,铸造了邓小平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他永不服输,百析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不怕鬼,不信邪。他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碰硬,不伯摸老虎屁股。 70 年代中期,他被重新起用后,对猖狂一时的“四人帮”特别是江青,敢顶敢斗,不怕捅“马蜂窝”,以“钢铁公司”对“钢铁公司”。对于江青等人处处设陷阱、随手抓辫于的做法,邓小平心里十分明白,他自己就说过:“我是维吾尔族姑娘,头上辫子多。”但是,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他不怕江青等人抓辫子,不怕被打倒,不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心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邓小平的人品和性格。 1975 年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后,他为了挽救中国濒临崩溃的经济,下决心进行全面整顿,发展生产,扭转“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但是,由于“四人帮”的势力盘根错节,占了上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然而,一年多以后,邓小平又重登中国政治舞台,又以不怕冒风险、敢于试验的顽强意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① 《邓小平的历程》下卷,第 107 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②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 411 页。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邓小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和统一。 1981 年 2 月 14 日,他在为英国培格曼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奋斗了 30 年。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他又为中国的富强和统一而努力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果断地抛弃了过去一些“左”的做法, 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把振兴中华民族与祖国统一结合起来,指出: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 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强烈的爱国主义,使他始终把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主权问题和其他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毫不让步。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是邓小平领袖才能的重要特征之一。毛泽东说他“绵里藏针”,十分形象地道出了邓小平的这个特点。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但不封闭,不僵化,善于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和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因此,他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引上了一条充满生机、全面开放的道路。他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也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原则,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善于妥协,善于做出必要的让步。他倡导的“一国两制”方针,既坚持了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又充分显示了善于妥协的灵活性。

人们一般都很了解邓小平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卓越领导才能,而对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和艺术往往注意不够。事实上,邓小平是个非凡的外交家。他具备了外交家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像周恩来和陈毅一样,他在青年时代有过多年留洋的宝贵经历。他留学法国 5

年多,又留学苏联近 1 年。这种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锻炼了他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才华。

建国后,邓小平参加和领导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显示出了杰出的外交才能。50 年代,他多次访问苏联、东欧国家。60 年代初,他曾率团赴莫斯科与赫鲁晓夫进行会谈。1974 年 4 月,他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言,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及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引起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邓小平不仅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而且无疑也是周恩来总理的一位“最好的代理人”。1975 年 5 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代表当时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对法国

总统蓬皮杜 1973 年 9 月访华的回仿,同年 12 月初,美国总统福特访华,邓小平参加了中美会谈。他代表中国政府向美方斩钉截铁地提出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项条件:同台湾断交;废除美蒋条约;撤军。但美国总想把台湾当成“不沉的航空母舰”,1978 年至 1979 年初,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发展, 促使中美建交谈判取得突破,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邓小平随即访问了美国等国。

希思首次访华那一年,邓小平已是 70 周岁。按照孔子的格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邓小平此时已经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事业,长期担任地方和中央领导职务,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领导经验,成为治党、治国、治军的不可多得的罕见领袖人才。他所具备的卓越领导才能,使他完全胜任毛泽东所期待的收回香港的历史重

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