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然而,如何实现统一,却是一个关系到统一能否顺利实现、民族是否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的大问题。纵观中外历史,统一的实现大都是通过战争,或以武力为基础来解决问题的。手持三尺定山河。然而,用这种方式实现的统一,往往都是以生灵涂炭、民生调敝为代价的。正所谓“疆场上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 毛泽东便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而国民党军队负隅退守台湾之初,中国共产党乃积极准备渡海作战,并庄严宣告:“绝不能容许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斗争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全中国, 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解放军厉兵袜马, 万船待发,为渡海解放台湾而弓上弦、剑出鞘。而国民党政权在退守台湾后惊魂未定,全岛笼罩在一片沮丧气氛中时,仍高弹“反攻大陆”的滥调。朝鲜战争的爆发,虽然没有给蒋介石集团“反攻复国”的机会,但却使之意外地得到一张“人寿保险单”,台湾海峡有了美国第七舰队的把守,同时美国又承认了国民党政权,恢复了对之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蒋介石集团又绝处逢生。于是,中国共产党预定的渡海作战的汁划受到阻碍,统一台湾便成了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在海峡两岸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时,大陆的口号是:“一定要解放台湾!”台湾当局的口号是:“反攻大陆!”双方针锋相对,水火不相容,都意欲将对方消灭干净之。 1958 年 8 月 23 日,大陆采取“万炮

齐轰金门”的行动,金门方面也不示弱。炮火中,距金门不足 3000 米的大峭

岛上,大多数民房化为废墟。如此大规模的炮战, 1962 年又发生过一次。长期的军事对峙,使国共双方在这一带形成了一条以“白哈”(厦门与金门之间的一块巨大白色礁石)为习惯标志的“楚河汉界”。

40 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大陆没有解放台湾,台湾也没能反攻大陆。统一何时才能实现?该怎样实现?提出解决这一任务新思路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身上。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超凡气魄和胆略,勇敢地面对现实,在提出“我们要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的同时,又提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①“我们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84 页。

① 《人民日报》1979 年 2 月 1 日。

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和完成我国的统一。”②因为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是历史的呼声和全中国人民的心声。

为什么邓小平在 70 年代末提出和平统一祖国,不再用“武力解放台湾” 的口号呢?这当然不是随意所想,或标新立异。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和条件已趋于成熟。

就国内情况来看,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步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由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现实情况的口号, 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继之,在经济、政治、组织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使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新局面。

从国际上看,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进一步改善了同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在台湾问题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的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尽管两国之间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使中日关系正常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同时也得到了日本广大人民及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的热烈响应。许多日本友人也为早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有人终生为之奋斗。1972 年 9 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中日两国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声明中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

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但公告第八条立场。” 1978 年

8 月 12 日,中日双方在中日联合声明的基础上,又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同

年 10 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日本朝野上

下对此极为关注。访问期间,邓小平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中日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条约的缔结和生效,标志着两国的和平

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条约明确规定:中日两国不谋求霸权,同时也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既是两国的自我约束,承担不谋求霸权的义务,也是对霸权主义这一正在威胁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的沉重打击。邓小平高度评价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和中

日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它为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更

加巩固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展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将对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他还说:“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我们愿意同

② 《世界知识》1979 年第 5 期。

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日两

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两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相处。”日本各界人士也认为这个条约的签署,“结束了过去不幸的时代”,说邓小平访问日本,结束了自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

日中两国之间的黑暗关系,是两国根据互利互助的精神发展两国关系, 并为确立亚洲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进行相互合作的开端。①日本在台湾有着很大的经济利益,与台湾关系密切,中日关系的发展,无疑扫除了解决台湾问题中的一个障碍。

对台湾问题影响更大的是美国。人所皆知,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插手中国内部事务,推行分裂中国的政策,这既是导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海峡两岸继续分裂、统一不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 70 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美国国力日益衰落,在同苏联争霸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增强。美国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不得不调整它过去的对华政策,开始对中国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 1968 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冷静地分析了国际形势,认为当时的世界已形成美、苏、中、日、西欧五大力量中心,提出以实力、伙伴、谈判为三大支柱的尼克松主义,并且认为富于创造性、富于生产力和世界上最有能力的人民的中国“将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力量”。他提出美国“必须跨出主动的第一步”来改善中美关系,否则就不能对抗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并同中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在《上海公报》中,中美双方同意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关系,同时,美国声明,它对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原则“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是中美关系史上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件,它使中美之间存在的鸿沟被跨越,结束了两国长达 20 多年的相互对立、

抗衡、隔绝的局面,也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此前 1978 年 12 月 15 日宣布建交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政府明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时,美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在 1979 年 1 月 1 日,“美利坚合众国将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美国和中华民国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也将按照条约的规定予以终止。”“今后,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将在没有官方政府代表机构,也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保持商务、文化和其它关系。”①中美建交,使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存在失去了法律依据,使台湾当局丧失了合法的安全保护伞,进而使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去掉了一个更大的障碍。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面前。全会欢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着爱国一家的精神,共同为祖国统一和祖国建设事业继续作出积极贡献。”①接着, 1979

① 《人民日报》1978 年 10 月 24 日。

① 《人民日报》1978 年 12 月 17 日。

① 《三中全会以来》[上]第 3 页,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史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能阻止。目前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在大陆上的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同心戮力。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归回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②

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民族意志,而且在海峡两岸还存在着许多共识基础。首先在经济上,海峡两岸都在大力发展经济, 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双方都注意到并承认各自的成绩,特别是都感到海峡两岸都需要相互合作,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希望中国振兴和富强起来。而海峡两岸的经济也确实存在着互补性和互利性,各有长短。

其次在政治上,海峡两岸都主张“一个中国”,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台湾独立。尤其是,尽管国共两党所选择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社会结构乃至生活方式有本质的差别和分歧,但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及国家领土问题上,双方有着共同的立场。当 60—70 年代,中国同某些周边国家之间发生边境冲突时,台湾国民党当局对这些周边国家都提出了严重抗议。这表明,国共两党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着“一致对外”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无疑会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积极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说:“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

语言。”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民意上。大陆和台湾的绝大多数人都拥护统一。台湾自古就同大陆有着割不断的骨肉般的亲情联系,虽曾几度与大陆分离, 但最后都归一统。1624 年因殖民主义者入侵,台湾同大陆分离, 1662 年被郑成功收复;不久郑成功之子郑经在台湾实行割据,又使台湾脱离祖国大陆, 到 1683 年被清康熙皇帝派大军收复,这次统一持续了 200 多年; 1895 年, 台湾被日本割占,50 年后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种多次的分而复统、离而又归就充分表明了台湾与大陆的斩不断、割不开的骨肉关系。 1983 年 5 月

31 日国民党《中央日报》的文章也指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尤如枝叶之与

根源,不但生死互赖,不可分离,且本枝一体,荣辱与共”。1984 年 4 月 3 日台湾《中国时报》所载的一篇报告说得更简明:“台湾的前途、希望和出路都在大陆。”台湾同胞 98%以上都是根在大陆,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他们与大陆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生活习惯。即使是居住在台湾的少数高山族同胞,也早已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1978 年,台湾中央图书馆分馆举办了题为“根——台湾的过去与现在”的特别展览,展出了有关台湾与大陆在地缘、血缘关系和中华民族开拓台湾方面的历史资料 200 多件。中央研究院的学者通过研究挖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等历史文物,发现这些文物都是来自大陆,证明台湾史前文化是“中

② 《人民日报》1979 年 1 月 1 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0 页。

华的一环”。台北的一些报纸还分别以“根”为题目发表文章,说明台湾的“根”在大陆,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70 年代末,在台湾曾一度出现了“寻根”热,这些都反映了广大台湾同胞要求“归根”,返回祖国大陆怀抱的愿望。 1986 年 9 月,邓小平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的电视采访中回答关于“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的问题时,强调的“第一点理由”就是:“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老祖宗是炎帝、黄帝——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①这充分肯定了民族感情和民族意志在促进国家统一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经济、政治和民意上的共识,无疑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正是由于和平统一祖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和意志,邓小平向台湾国民党当局发出了真诚的呼吁:“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他坦诚他说:“我们是要完成前人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如果国共两党能共同完成这件事,蒋氏父子他们的历史都会写得好一些。当然,实现和平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说不急,那是假话,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总希望早日实现。”②而要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基于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现实情况,最好的统一方案就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