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酝酿“搅局”方案

1989 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一内部问题反应强烈,迅速采取对华制裁措施。英国也积极加入西方特别是欧共体制裁中国的行列,在香港问题上改变了多年来的合作态度,从多方面向中国政府设置障碍。英国朝野人士对中英联合声明的有效性也产生了争论。一些人要求英国政府“撕毁”联合声明,与中国重新谈判香港问题。但是,联合声明的英方制定者撤切尔夫人和杰弗里·豪,反对“撕毁”联合声明。虽然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政府排斥了主张放弃联合声明的一派意见,但英国领导人开始怀疑中国政府能否在 1997 年接管香港之后有一个稳定的和负责任的政府,以履行在联合声明中作出的承诺。事实上,英国政府此时对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不信任乃至猛烈批评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就是英国政府充分运用港人“信心牌”和“民意牌”,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做那些在 1982—1984 年关于香港问题谈判期间未能办到的事。

北京风波发生后,英国政府于 6 月 14 日单方面宣布推迟中英联合联络小

组第 13 次会议,这是英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改变对华合作政策的开端。中国政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

1989 年 6 月底,英国国会下议院外交特别委员会在关于香港问题的报告中,比较完整和清晰地表达了英方对港政策的变化:一是竭力对中国施压, 以促使中国政府按照英方的意见修改基本法草案。二是建议港英政府尽快制定和实行一项人权法案。三是建议港英政府必须采取主动行动,大大加快香港民主化进程。建议香港立法局在 1997 年以前实行完全直接的选举, 1997 年完全实行普选,并在 1991 年的选举中,使 50%的立法局议员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甚至提出要“使香港立法局拥有主权”。四是建议当局尽快作出关于动工兴建香港第二个机场的决定。下院外交委员会这篇报告贯穿始终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尽量隔离中国大陆与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国政府采纳了报告中主要的政策建议。外交大臣杰弗里·豪 7 月初访问香港时说,待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重新展开工作后,将会非常仔细地考虑香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75 页。

港的防卫和公共秩序问题以及人权问题。他还强调英国政府将把香港 1997 年前加快民主化进程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把香港“民意”作为它改变对港政策的依据。

英国议会和政府共同提倡的、以香港“民意”为制定对港政策的出发点的原则,是经不起推敲的。英国政府在港人“居英权”问题上的一贯政策,遭到了香港绝大多数公民的强烈反对,证明英国并非以港人的意愿来制订对策,而主要是以英国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只是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并谋取自己在香港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之时,英国政府才打出“民意牌”。随着英国政府对港政策的改变,此后在香港后过渡期许多重大问题上,

英方不同中国磋商、单方面作出决定的事件频频发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