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打出“民意牌”和“经济牌”

从 7 月中旬开始的第一轮会谈到 9 月下旬的第四轮会谈前后,英方软硬兼施,会场内外互相配合,大打“民意”、“经济”两张牌。

1983 年 7 月 12—13 日、25—26 日和 8 月 2—3 日,中英举行了第一至第三轮会谈。在这三轮会谈中,中方代表继续阐述中国政府关于香港前途尤其是 1997 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的既定方针政策。

英方代表不再提“三个条约有效论”,并在名义上同意承诺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又要求中国同意 1997 年后英国保留对香港的治权。也就

是说, 1997 年后香港除了米字旗换成五星红旗外,其他均不变,英国人继续受委托管治香港。中方代表问:就换一面国旗?英方代表说,换一面国旗已经不简单了!

为了“说服”中国代表,英方代表搬来了大批精心汇集的材料,按照撒切尔夫人 1982 年 9 月访华的想法,开始耐心地给中方代表“上课”。柯利达说过,看来中国不大了解香港,我要给他们上上课。因此,在头几轮会谈中, 他似乎把会场当成了课堂,说香港如何繁荣;香港繁荣的原因是什么;香港的法治、自由;为什么没有英国人香港就无法繁荣稳定⋯⋯总之,英方所讲的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一条:香港离不开英国的统治。在宣传英国对香港无比重要的同时,英方又说香港人对中国接管没有信心,港人不愿意中国收回香港,怕收回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等等。

英国代表为了论证 1997 年后英国保留对香港治权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过渡论”。他们说:英国撤出香港,把治权转移到港人手中实现本地化, 需要有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然而,从 1983 年至 1997 年只有 14 年的时间,时

间不够。过渡时期至少需要 30 至 40 年,这样香港才可以保持繁荣和稳定。在这个过渡时期,可以在中国主权名义之下,由英国继续管治。

中方代表坚决驳斥英方的观点,强调指出,主权与治权不可分离, 1997

年以后要收回的不仅是主权,而且包括治权。香港过渡期到 1997 年结束。中方表示,香港回归之后,中国政府不会委托英国人继续管治,而只会让“港人治港”。

1983 年 7 月 29 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官员接见香港中学生访华团时,

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中国 1997 年后在香港实行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并指出:“主权和治权不能分离,否则主权就没有意义了。”

在前三轮会谈中英国没有迫使中国在治权问题上让步,谈判形成僵局。于是,香港人心大受影响,股票、房地产市场大幅下跌,港市也迅速贬值。8 月 4 日,恒生指数下跌 36 点,几乎降了 5%。8 月 5 日,港市的汇率降到 7.5

港币兑换 1 美元以下。面对香港经济的剧烈波动,英国当局和港英政府并不采取措施稳定局面,却反而利用这种形势,在谈判会场外继续大打“经济牌” 和“民意牌”,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港英政府鼓励一些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港人对中国收回香港没有信心。有几家报纸也大造舆论,宣称“1997 年之后要再有 20 或 30 年的过渡”、“主权与治权分开”、“港人治港行不通”、“两种社会制度不能融合”、“没有英国人参与治理,香港不能繁荣”等等。

有些香港知名人士提出,中国稳定香港人心的最好办法是,采用香港经营公司的通常作法: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当香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聘请英国担任“总经理”,继续管治香港。因为英国驾轻就熟。他们认为,采用这种管治模式,香港人心就可以稳定,投资者就会放心。

港英政府乘机发起一场征集“民意”的运动,将上述人士的这些言论作为香港的“民意”。

中英谈判再次出现僵局。

9 月 5 日,唐宁街 10 号举行会议研究对策。除了撒切尔夫人外,与会者还有尤德、柯利达、卢斯和国防部长迈克尔·赫塞尔廷,以及港府布政司和几位行政局非官守议员等。

英国外交部此时对继续坚持“用主权换治权”持动摇态度,主张对中国再作让步。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柯利达等人认为,如果不向中国让步,会谈随时可能破裂,香港经济已出现严重波动的危险局面,难以控制。

但是,与会的港府布政司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反对向中国作出让步,主张继续向中国政府施加经济压力。他们认为,中国非常依赖香港经济,香港一旦出现经济崩溃的前景,中国政府就会退缩。他们还预言,即使中英谈判破裂,其影响也不会太大,很可能转入“绅士式”的长期休会。因此,他们建议在下旬召开的第四轮会谈中不向中国让步。

外交部官员不想违背港府官员和行政局非官守议员的意愿。撒切尔夫人更是站在行政局一边。柯利达只好同意在第四轮会谈中继续维持原先立场。英国决策者实际上打算用香港经济作赌注,施加更大的经济压力,企图迫使中方在治权问题上向英方让步。

在第四轮会谈前后,英国继续大打“经济牌”,企图迫使中国作出让步。由于英资财团首先在伦敦大量抛售港币,引起港币暴跌。9 月 16 日,港币兑美元汇价狂跌,破 1 美元兑 8 港元大关。港府财政司彭励治、汇丰银行总经

理雷兴悟等在香港宣称,如果 1997 年中国收回香港,香港的繁荣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会丧失。他们还说,中国对香港谈判所发表的言论及做法直接影响了港币的信誉。除非中国在谈判中有明确的表示(即对英方的要求作出让步),否则,港元的弱势将会持续。 19 日,美元兑港元几乎每隔一小时破一关,但港英政府仍不采取措施遏制港币跌势。

9 月 23 日,撒切尔夫人在伦敦对美国记者说,香港由于前途不明正面临重大的金融和政治动荡,英方谈判是为了香港人的利益,英国未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她甚至说,香港若非地位特殊和有个“新界”的租约问题,应早已独立成为另一个新加坡。别人不应指责英国还在搞殖民主义,因为许多与新加坡差不多的地区,亦已经独立很久了。她把香港的动荡,完全归咎于中国未向英国作出让步,并且否认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殖民主义统治,把自己视为港人的救星。

在第四轮会谈过程中,柯利达按照既定方针丝毫不让步。他重申,要保证香港在 1997 年后继续繁荣和稳定,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中方代表团团长姚广也重申,主权与治权不可分离。双方互不相让,致使会谈无法进展。

由于人们期待已久的中英第四轮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又触发了更为凶猛的金融动荡。9 月 24 日,港币与美元汇价破九算,跌至 1 美元兑换 9.7 港元的历史最低价,被称为“黑色星期六”。许多人拥到银行购买美元,一些超级市场出现市民抢购大米、食油和罐头等食品的现象。一时间,香港人心惶惶,社会极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