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幻想准备合作

英国虽然不再提“以主权换治权”的要求,但又通过提交工作文件的方式,提出许多企图在香港最大限度地保留英国影响和使香港脱离中央政府领导、甚至使之成为某种独立政治实体的建议。

  1. 月 30 日,香港电视台记者问撒切尔夫人, 1997 年后英国是否仍希望参与香港管理?她回答说:这些正是谈判中在讨论的问题。显然,我们认为英国与香港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香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香港成功乃华人之勤奋与创造性,加上英式管治体制的结果。如果现在的生活方式不能保持,则会面临灾难。因此,中英谈判即是解决港、英如何保持联系以继续繁荣。

撒切尔夫人企图利用中国政府关于 1997 年后香港制度等不变的政策,达

到她促进香港“走向尽可能多的自治”,保持港、英特殊联系的目标。为此, 她授意港英政府准备大量关于香港法律制度、金融制度和对外经济关系等工作文件,提交到第六轮和第七轮的谈判桌上。英方代表提出要在 1997 年后继续发挥英国的行政管理作用,比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理由是,香港必须同英国宪法相联系,只有保证英国人以某种形式仍然留下来,香港人才会接受妥协。

英国谋求 1997 年后参与管理香港和让其走向最大程度自治的做法,受到

了中国政府的坚决抵制。 11 月 9 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在新闻发布

会上说,我们希望在 1984 年 9 月前能与英国达成协议。如果届时还达不成协

议,中国将单方面宣布对香港的方针政策。

  1. 月 15 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接见黄立光

为团长的新闻界人士旅行团。他在回答该团提出的有关 1997 年后 50 年原有制度不变的问题时说,香港回归后,香港人仍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出入境的自由。

中国政府的强硬姿态,迫使撤切尔夫人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目前她最担心的是谈判破裂,中国单方面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政策。因此,她授权柯利达再向中方传递口信,更加清楚地解释 10 月 14 日信的意思:“我们不设

想 1997 年以唇英国与香港之间在政权或管理上的任何联系。”

柯利达在 11 月 14—15 日举行的第六轮会谈中,向中国代表表达了英国首相的这个解释。中方表示欢迎。

11 月 16 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齐怀远一改以往强硬的姿态,以很温和的措词详述了中英谈判和中英关系状况。他说,中国副外长、中方代表团团长姚广和英国驻华大使、英方代表团团长柯利达进行了不止一次的非正式磋商,这些磋商是有益的。代表团成员之间也经常进行事务性的接触。第六轮会谈是“有益的建设性的”。当记者问,中英近期政治经济关系如何?齐怀远说:“目前中英关系正常,发展是良好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少往来。”①

在英国代表正式进入中方的“十二条”轨道之前,中国领导人继续向来访的香港各类代表团展示中国为香港未来绘制的蓝图。11 月 22 日,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姬鹏飞向王宽诚率领的港澳工业家代表团阐释中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方针政策。他说, 1984 年 9 月之前,中英谈判将达成“满意的”协议。然后将制定一个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83 年 12 月 8—9 日,中英两国代表举行了第七轮会谈。英方代表提交了两份新的工作文件。其中一份是关于香港的法律制度。它建议,如果中断与英国枢密院的联系,则应允许外国法官参加上诉法院,以加强其权威性。中方代表则把中国政府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十二条”方针政策文件,交给英方代表。第七轮会谈公报以小结式的措词说,双方回顾了谈判的过程和已经取得的进展。

从 1982 年 9 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到 1983 年 12 月,这一年零三个月的会谈进行得极为艰难。邓小平后来回忆说:“两年谈判,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是拖在归属和主权问题上,她没有让。”①双方的最大分歧在于主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英领导人之间和双方谈判代表之间都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较量。当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之战的余威来到北京时,中国领导人曾告诫她,

中国可不是阿根廷。这位“铁女人”对这一点心里是很明白的,但她仍然要使出浑身解数与中国相搏。她为何而奋斗呢?奋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维护英国在海外的利益。

英国保守党精英有一个传统,就是坚决维护已经获得的殖民权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名鼎鼎的丘吉尔曾经狂热地为恢复和保护大英帝国在远东利益(特别是香港)权益而战斗。

1943 年 11 月下旬,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讨论远东问题及战后问题。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提议由中国在战后先行收回香港,

① 《人民日报》1983 年 11 月 17 日。

① 《邓小平论祖国统一》第 39 页,团结出版社 1995 年 2 月版。

然后即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的自由港。蒋介石赞成这一建议,希望美国帮助疏通,使中国至少能收回九龙。但罗斯福这一建议被丘吉尔断然拒绝。丘吉尔对罗斯福说:“不通过战争就休想从英国手中夺去任何东西。”在谈此问题时,他具体提到新加坡和香港。丘吉尔的顽固态度使美国总统不得不取消这一建议。罗斯福向他保证不改变英国在远东所占领土的状态。蒋介石非常恼火,他在日记里写道:“开罗会议之经验,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之利益以济他人”,“英国之自私与贻害,诚不愧为帝国主义之楷模矣。”

撒切尔夫人继承了丘吉尔的遗风。为了维护英国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统治,她开动了战争机器。在与中国进行的关于香港前

①途问题的谈判中,她虽然没有使用军事手段,但运用了其他各种心理、

舆论、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手段。

然而,今非昔比, 80 年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力量对比与 40 年代两国的

力量对比截然不同,中国的国力已大大增强。同样重要的是, 80 年代中国

的掌舵人是 20 世纪的世界伟人邓小平,且真理和正义在中国方面。撒切尔夫人再有“铁女人”的本事,也无法同邓小平抗争。

经过谈判会场内外的反复较量,英国企图在 1997 年后在香港保持其统治的所有努力均告失败,最后终于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了邓小平设定的轨道上去,与中国政府一起以“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香港前途问题。

① 《中国外交史 1911—1949》,第 5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