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
俗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中华民族却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历史上的分裂,从来只是暂时的,而且是不得人心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祖国大陆几十年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各族人民所期盼的国家统一。然而,这种统一还是不完全的:宝岛台湾还同大陆处于分裂状态,被英国殖民者和葡萄牙殖民者所侵占的我国神圣领土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恢复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直是全中国人民的崇高愿望。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条件已日趋成熟,因此,妥善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恢复行使对这两个地方的主权,尽快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成了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适应这种形势和使命的需要而确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顺乎全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
当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和飞跃,使占世界1/5 人口的中国结束了十年动乱,并迅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振兴之路的时候,他并没有忽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及时提出,由于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实现统一大业的前景,已经进一步摆在我们的面前。他强调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①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既是对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子孙的殷切希望,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达,是共产党人告示天下要付诸实践的行动誓言。
为何统一问题如此重要,令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努力,让邓小平难以释怀呢?
纵观世界历史,凡强盛兴旺之民族都是统一的,统则兴,分则衰。实现统一成了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为之奋斗的事业,穆罕默德曾一手拿着“古兰经”,一手持宝剑,统一了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帝国曾雄居西亚、北非数百年;俾斯麦用“铁血政策”统一了德国,德意志民族自此脐身于世界列强之列;当美国南方奴隶主们举行叛乱,分裂联邦时,林肯奋起反击,进行了一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59 页。
场被马克思称为“现代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战争”②的内战,从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赞成国家统一的。恩格斯在谈到当年德国的分裂状态时说:“统一会使我们不蹈华沙和布隆采耳的覆辙,只有统一才能使我们在国内和国外强大起来。”①斯大林曾经指出:“如果不能摆脱封建分散和诸侯混乱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真正发展经济和文化。只有联合为统一集中的国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发展文化和经济,有可能确立自己的独立。”②可见,邓小平关于国家一定要统一的观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就会感触到其中那浓浓的“一脉相承统一情”。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从小统一到大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同时,其间充满着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斗争。正是由于不断统一,才使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历史表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的时间长得多。如果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算起,大的长时间的分裂共有 600 年左右,只占这段历史的 1/4 的时间。而且,统一与分裂交替发展的规律是:大的分裂、时间越来越短:而统一的时间,则越来越长; 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程度,越来越高。
正因为这样,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在统一问题上有所作为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之所以为后人赞颂,就是由于他们在国家统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实现和维护统一也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一个共识。孔子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孟于主张“定于一”,认为统一之后才能安定;荀子一再称道商汤、周武王天下为一的业绩,认为“天下不一,诸侯欲反”;吕不韦提出“一则治,两则乱”的观点;董仲舒发挥了孔孟“大一统”的主张,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康有为面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爪分,大声疾呼“中国只可一统,万元分立之理,更无分为联邦之理也”;为国家统一奋斗了一生的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统一起来才是“真民治”,才能“与列强共跻于平等之域”。这些主张都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各兄弟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间有过相互的战争,甚至建立过不同的政权,存在过整个民族内部的割据和分裂,但是,实现国家统一则始终是各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都为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固然,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为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起了主导作用, 但各兄弟民族也都为结束国家分裂的状况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中国处于严重分裂状态的南北朝时期,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氏族人行坚建立的前秦,都一度统一了北方许多地区;鲜卑人拓跋煮统治的北魏,最后消灭了北方割据的小政权,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统一了整个北方,为国家重新走上大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后,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完颜部建立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5 卷,第 34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第 299 页。
② 《斯大林文选》(1934—1952),第 503 页。
的金国,也曾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为国家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则统一了全国。特别是清朝, 使国家实现了超过历代王朝的大统一。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那样:“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清朝起了统一的作用。”①
在中国走向大统一,民族实现大融合的过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之所以没有因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战争而受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大统一有着坚实的基础,它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井相互促进发展的结果。而统一的实现,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分裂时期,大都是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心不稳,经济停滞。国家统一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国家太平,环境安定,人民群众可以较为安心地从事生产,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同时,统一也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在每次大的统一之后,经济文化都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为人们所称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期是难以出现的。有理由说,只有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才有利于国家励精图治,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也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华文化,使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对亚洲乃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消除割据、分裂的局面, 实现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尽管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事实也表明,中华民族是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各族人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都心向祖国,愿意亲和共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愿意从祖国分裂出去。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人心所向,民意所在,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