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战争,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历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作为政治的继续,一种特殊的政治,通常被用来充当解决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翻开世界历史,可以看到,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以战争为标志的, 很多著名历史人物也都和战争有关系,或是战争的发动者,或是战争胜利一方的领导者,一个民族的兴起,国家的统一,王朝的更替,制度的变迁,等等,无不和战争有联系。自从资本主义于 16 世纪在西欧各国兴起后,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就充斥这个世界,和平往往只是两次战争之间的短暂问歇。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战争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频率上看,都远远超过从前。进入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四次战争,即 1898—1902

年的英布战争, 1898 年的美西战争,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和 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帝国主义形成后,世界历史便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自此,战争与革命相互作用而长期成为世界的主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两次给人类带来空前浩劫的世界大战。战争引起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两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出现了一批帝国主义国家所不愿看到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00 多个亚非拉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帝国主义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然而,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在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人民厌恶战争, 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人民包括饱经战祸之害的中国人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许多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也都为避免再发生世界大战而寻找出路。然而,由于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以及超级大国的争霸,世界大战的阴影曾长期笼罩着这个世界。“冷战”曾几度险乎转化成“热战”。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发生战争的因素受到大大制约,这些因素主要是。

(一)由于疯狂的军备竞赛,使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可以毁灭整个人类。据统计,到 80 年代,美苏两国已拥有核弹头数万颗,世界上人均大约要承受约 3 吨 TNT 当量的核威胁。核战争将给人类造成“核冬天” 的灭绝性灾难,而且将没有战争的胜利者,交战各方以及整个人类将同归于尽。因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害怕被对方毁灭而不敢下手。

(二)面对核威胁,世界人民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保卫和平运动。各国人民,包括超级大国的人民,都强烈要求裁军,要求全面、彻底禁止核试验、销毁核武器。世界各种保卫和平的组织已达数千个,参加和平运动的群

② 《台湾研究集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1988 年第 2 期,第 32 页。

众越来越广泛。

(三)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决策主方向转为和平发展新科技和经济,国际上的竞争也从以军事武力争夺领土转向以高新科学技术产品争夺市场。

(四)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发展是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独立后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更迫切需要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加快发展。它们更需要和平,是保卫和平的生力军。上述情况表明,和平的因素在增长,尽管小的局部的战争难以避免,但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较长时间的世界和平是可以争取的。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已经成为历史。邓小平及时洞察到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之作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1984 年 5 月,他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 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①以后他又讲到: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②既然世界的主题已变为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改变过去对世界大战的看法,正确估计国际形势,认清战争与和平的实际状况。对此,邓小平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有两个重要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 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同时,“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这个和平力量, 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个和平力量还应该包括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 真要打仗,他们是不干的呀!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还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①邓小平在这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世界战争可以避免的理由:第一,苏美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5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5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6—127 页。

的核力挝,如果打起来,将没有真正的赢家,因此谁都不敢先动手;第二, 美苏的争霸、扩张活动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从而破坏了两霸为建立各自的世界军事体系而进行的全球战略部署,限制了它们发动战争的能力;第三,世界的和平力量在增长;第四,新科技革命引起了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在国际竞争中,军事手段的作用相对下降, 科技、经济的作用在上升。邓小平的这个分析,把握住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点,从而得出了世界规模的战争可以避免,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科学结论。

基于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的这种判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举起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旗帜,并及时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邓小平指出: “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①中国不仅高举起维护和平的旗帜,而且还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1985 年我国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 100 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进而实现整个国家的和平统一,这完全符合以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题的时代潮流。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对祖国、民族的无限挚爱,体现了他侗察国际风云变幻、顺应时代潮流的大战略家的胆识,也体现了他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的伟大人格。他曾几十年戎马生涯,转战南北,战争几乎陪伴他度过了整个青年和壮年时代,他深知战争会给人民带来什么, 会给国家和民族以及整个人类造成什么后果。

和平时代造就求和平的政治家。求和平,用和平方式解决各种争端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们的共识和实际行动。撒切尔夫人开明地面对现实,同中国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她的传记增加了光彩的一页。德克勒克的明智之举,使南非在乎和的气氛中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作为一位曾参加过 4 次中东战争的老资格的军

人,一个“战争狂”,在打了 27 年仗之后,却发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只能用和平手段来实现以色列入和阿拉伯人的共存。半个世纪以来,阿以和巴以冲突一直是最难以调和的地区热点问题之一,它给双方都带来沉重的灾难。拉宾这位阅历非凡、具有深邃远见的政治家,这位在纷争迭起、动荡不宁的中东堪称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推动阿以和平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2 年 6 月,年已 70 岁的拉宾所领导的以色列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就任以色列总理。拉宾上任后, 便致力于推进中东的和平事业。工党政府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承诺在以色列的“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阿以争端,把侵占的阿拉伯领土逐步归还给有关国家。这为后来中东和平进程取得历史性突破打下了基础。在整个和平谈判过程中,拉宾积极主动、坦诚开明, 功不可没。由于他对和平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3 年 9 月 17 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博瓦尼和平奖”, 1994 年他和阿拉法特、佩雷斯一起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27—128 页。

荣膺“诺贝尔和平奖”。拉宾虽然不幸遇害,但他以自己的行动给人以启迪, 以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告诉人们和平来之不易。以色列人民为他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隆重的葬礼,来自全国各地的 100 万群众来到议会大厦广场前向他致

哀和告别,有 80 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代表参加了葬礼。拉宾用鲜血和生命向全世界发出了一声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