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重任

1977 年 7 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邓小平的这次出山,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问世。

1978 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邓小平时代的到来。邓小平把中国引上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然而,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又是紧密相联的。毛泽东在 70 年代初打开的外交新局面,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国际战略思想。

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打开了长期紧闭的中美关系的大门,使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1974 年 4 月 4 日至 16 日,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第六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他代表中国政府在大会上发言,获得了广泛的响应。邓小平在发言中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争夺,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实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构成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西欧、日本等国家则是可以联合反霸的力量。

邓小平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的大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它作为新时期的三大任务之一。反对霸权主义,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十分有利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邓小平于 1978 年 9 月视察东北时,第一次提出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他的这个建议得到了政治局常委的赞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意见的形式提了出来,最后成为全会决议的中心内容之一。邓小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勾画了宏伟蓝图。 1979 年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目标。此后,他又把“小康”目标分解为二步, 即在 20 世纪 80 年代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到本世纪末再

翻一番。他还进一步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在中国进入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同时,中美关系也完全实现了正常化。在这种极为有利的条件下,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目标被提上日程。1979 年元旦,他在全国政协的一个座谈会上兴奋他说:“今天是一九七九年元旦,这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说它不平凡,不同于过去的元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我们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了; 第二,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第三,把台湾归回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提到具体的日程上来了。”①

1980 年 1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上发表了《目前形

势和任务》的讲话,阐述了 80 年代中国要做的三件大事。他说,第一件事, 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 实现祖国统一;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他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54 页。

指出,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因为这是中国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中国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这三件大事,就是邓小平对 80 年代中国政府施政基本目标的规定。三者构成了战略全局。其他一切事情都是队属于这个大局,作为这个全局中的一个环节。

邓小平时代开始时就提出了香港问题,而且把它与三大任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香港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香港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相反更加重要了。邓小平后来解释中国承诺香港现行制度在回归祖国后 50 年不变的根据时说,“五十年不变不是为了安定香港人心,而是考虑到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同中国的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发展战略所需要的时间是下个世纪五十年。现在不仅有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①可见,香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推动现代化的基本国策之一。而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就是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办在哪里呢?思路也是从香港等地打开的。

1979 年 4 月,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主要讨论调整国民经济等问题。会上,当时的广东省委领导人习仲勋向中央汇报工作,提出一个建议:广东临近港澳,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

会议期间,邓小平对他们说:在你们广东省划出一块地方来,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央工作会议后不久,广东、福建两省省委分别于 1979 年 6 月 6 日、6

月 9 日写出了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呈送中央;7 月 15 日,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两省委报告,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

深圳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繁华异常, 为香港的平稳过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香港作为自由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给邓小平以新的启发。他要在一些沿海城市试办自由港。

1984 年 2 月,邓小平与王震到厦门视察。通过实地考察并听取当地领导人的设想,邓小平开始酝酿一个重要决策。回到北京后,他邀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他说: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大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厦门岛全部搞成特区,就能吸收一批华侨资金,不仅华侨,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样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为它服务,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厦门特区如果一下子建不成自由港,可以先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就会来投资。我看这不会失败,肯定益处很大。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部经济,特别是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

① 《邓小平论祖国统一》第 59 页,团结出版社,1995 年 2 月版。

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5 年 7 月 29 日,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

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总面积 131 平方公里,井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 年,邓小平提出再造几个香港的构想。“再造香港”,是加快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大战略。中国又在厦门以外的有条件的沿海城市,试办更多的自由港。

邓小平还从中国统一这个全局通盘构思解决台湾、香港以及澳门问题, 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针是一致的。实质上就是后来明确表述的“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邓小平虽然把台港澳问题统筹考虑,但并没有把它们等量齐观。台湾回归,一直被当作三者之中最重要的,香港问题排在第二位。因此,中国对台政策支配着对港澳的政策。同时,邓小平又实行“中间突破”,把妥善解决香港问题作为顺利解决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先导和典范, 他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要花时间,太急了不行。于是他后来说,“国家的统一,从解决香港问题做起”。香港问题解决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紧密相联。他要通过妥善处理香港问题,为用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国际争端提供范例。“一国两制”政策及其在香港问题上的成功运用,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邓小平通过成功地解决香港问题,既收回香港,又考虑到英国的利益,使之成为中英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在处理香港问题时也充分照顾其他国家在港投资和贸易利益,这又为发展与这些国家的良好关系提供了新的共同点。

总之,在邓小平胸怀的全局里,香港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绝妙的位置,成为一着内联现代化建设、外接国际关系、打通祖国统一道路的活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