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原因

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货膨胀会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1) 历史成本原则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会计报告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意味着会计计量手段——货币的价值已假定为稳定不变。在传统的会计视野里,根本看不出更不愿意反映通货膨胀问题。然而,货币价值是有波动的,而且波动持续呈上升趋势。在一些国家,这种上涨已达到了两位数。币值不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假设。因此,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计量所生成的会计报表信息是否可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2)外汇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与任何商品一样,外汇的价值(汇率)也是有所波动的。汇率波动往往是通货膨胀影响的结果,且会反过来引起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进一步使会计面临如何将按历史成本表述的财务数据转化成真正的经济价值的严峻挑战。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而生成的会计报表, 将会扭曲财务事实。这是因为: l)由于通货膨胀而引起的存货升值,被确认为利润;2)由于利润被虚夸,计缴的所得税事实上部分地是就资本课税; 3)由于利润被虚夸,分配的红利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是对资本的分配。可见, 在通货膨胀达到相当程度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报告,结果会导致蚕食资本,使企业资本不能得以保全。

按历史成本报告造成的财务事实真相的扭曲,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会计报告造成的扭曲,很可能会导致供企业未来经营之用的资金的滥用和滥分配。其次,扭曲的会计报告可能使所揭示的企业财务状况与事实不符,从而影响人们对企业举债能力的准确判断,并可能因此而造成经济混乱。再次,如果“国家总是期望保持不断增长”这一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由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按历史成本计量造成的帐面利润的虚增,将会使“资本不断按一个适当的增长率增长”这一愿望不能得以实现。

由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按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有着如此严重的影响,自 50 年代开始,人们就试图以按通货膨胀情况编制的会计报告取代传统的按历史成本编制的会计报告。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使用价格指数调整的办法,使帐面记录更接近实际情况。这种价格指数通常是由政府公布的。这

种做法尤其盛行于一些南美国家,尤以巴西最为典型。在 50 年代,克鲁赛罗

(巴西的货币)购买力持续、大幅度贬值。因此,按价格指数调整的财务报表就成了按历史成本编报的传统财务报表的补充报表。50 年代以后,巴西的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政府通过立法,要求公司每年按政府公布的价格指数重新估价其财务价值,并按重估价后的数额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且,还逐渐将经过调整的财务报表作为主要报表。与巴西的情况相类似,乌拉圭、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也采取了按价格指数调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