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调的动因

通过第一章的讨论,我们业已看到,由于各国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律等环境条件,以及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各个国家的会计目标、规范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以及具体的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惯例, 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业已证明了一个同样的事实,那就是:统一的会计规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国统一的会计规范的形成时间,相对于各该国家的久远历史来讲,都只是“最近” 的事情。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国内会计的协调”确有客观基础和重要意义。就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会计规范有两种典型例子:一是以美、英为代表的不成文法国家的会计规范;二是以法、德、日为代表的成文法国家的会计规范。前者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订和发展,后者由法律加以规定。美、英等国开始制订会计规范,虽已有了百来年的历史,然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则是 20 世纪 30 年代初经济大危机以后的事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实行统一会计制度已有了较长的历史,但“会计总计划”的真正完善,也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德国与日本的商法,早就对会计提出了要求,但这仅仅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十分粗略。只是到了20 世纪 30 年代之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通过《公司法》或《证券交易法》提出了主要企业(特别是公开公司)必须遵循的会计规范。可见,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会计协调化”,是以通过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订的“公认会计原则”或政府颁发的法律规章来规范会计工作为标志的。促成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会计协调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的高度社会化。股份公司这一企业组织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则是其主要契机。“国内会计的协调化”,也确实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证券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秩序的健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较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晚了几百年,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又首先诞生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还是经历了几十年发展后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尚处于不太高的水平。然而,统一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却比资本主义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否是一种逻辑上的矛盾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会计规范的统一,同样也是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并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不过,促成社会主义国家“国内会计协调化”的契机,以及“协调化”所产生的作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形不尽相同。那就是,实

现经济计划化是“国内会计协调化”的主要契机;“国内会计协调化”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更好发展。所以,统观各国情况不难发现,“国内会计协调化”在促进一国经济按预定目标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会计协调”与“国内会计协调”固然彼此有别,但是,我们可以说,提出“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动因及“协调”所将产生的作用,则与“国内会计协调”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国际会计协调”是国际经济活动发展提出的要求,它也必将对国际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国际会计协调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客观存在且有进一步“国家化”趋势的各国会计规范和会计实务。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很早就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自从 15 世纪复式簿记首先在意大利商业城市创立以后,复式簿记的理论与方法随着国际经济与文化交往的发展而得以广为传播,并先后为法、德、荷、西、葡、英、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其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其殖民体系,将其会计体系传播到各殖民地附属国。现代美国经济的扩张,美国会计思想和方法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无论从历史的高度考察,还是从现实情况分析,每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国际化”的意味。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各国的相继独立,主权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多。每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时, 都在按其自身的期望发展本国经济。各国会计的发展,更多地烙上了“国家化”的印记。因此,各国会计规范和会计实务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而且, 在各国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本国的国情,并努力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运行机制。各国经济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因此, 会计的“国家化”是世界会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正因为如此,才谈得上需要协调。

第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货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要求可供决策使用的国际财务信息。广泛意义上的国际经济交往,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交往,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家赚取高额利润的需要之时,国际贸易——商品输出——便发展了起来。然而,国际间的商品贸易还不足以导致会计“国际化”的强烈要求,贸易双方只需按一定方式成交、结算支付即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利润, 资本输出逐渐成了国际经济交往的一种新的、更高的形式。随着资本输出规模的扩大,“国际会计协调”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无论资本输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输出资本的一方都需要了解吸收资本的一方的资本运用情况、实际获利能力等,以更好地作出决策。而这些信息的提供,须依赖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这些信息是否能为资本输出方理解,则取决于会计与财务报告所持“准则”与输出方本国的“准则”的相近程度。特别是,随着货币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国际资本的流量与流向已不再仅仅取决于最初的资本输出者和最终的资本使用者。所以,货币资本市场本身的业务发展,也对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提出了要求。

第三,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强烈要求会计“国际化”。进入 20 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增多。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与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了起来。跨国公司是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国际)直接投

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际化的生产经营业务的国际垄断组织。作为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与一般垄断组织有着不同的特征。跨国公司一般是由一个母公司和分布在若干国家的一定数量的子公司组成的。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都是法律主体,但子公司受母公司的领导,子公司的所有权属于母公司,而且,子公司每年都要向母公司报告其计划完成情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对跨国公司的具体界定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划分跨国公司与一般国内公司的具体界限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数量及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占地位,说法不尽相同。但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73 年公布的资料, 1977 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有跨国公司 10727

家,年销售额在 25 亿美元以上的约有 1000 多家。据估计, 1973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国外子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世界出口总额的 70%。可见, 跨国公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支强大力量。跨国公司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体制和组织形式,都必须从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制订内部管理制度,作出资源转移和经营决策。为此,就需要取得十分可靠的财务信息。否则,一切都将没有效果与效率。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克服各子公司东道国会计准则差异所造成的障碍。显然,这对于跨国公司来讲,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跨国公司总是希望其子公司的东道国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东道国又客观上有着自身的利益考虑,会计准则具有鲜明的“国家性”。所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益重要,必然要求国际会计“协调化”,从而彻底解决财务信息取得、理解和应用上遇到的种种麻烦。

第四,一些特殊会计问题更需要取得国际协调。货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和通货膨胀会计,被国内外会计界公认为国际会计的“三大难题”。跨国公司也罢,非跨国公司也罢,只要以一定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就有可能遇到“三大难题”的全部或部分。这些特殊会计问题的国际间差异,较之其他会计问题来说,差异更加突出。而这种差异所造成的“语言”上的障碍, 显然要大于其他差异所致的障碍。所以,如何扫清这些障碍,便成了会计界、企业界及政府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然,出路也只能是实现国际会计的协调。

总之,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经济活动能量占世界经济活动总能量的比重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实现国际会计协调化。国际会计协调化的逐步实现,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顺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