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都趣话
绍兴江河如网、湖泊棋布;堪称水乡泽国。享有水乡之称的地方,往往也是名符其实的桥乡。绍兴的桥特别多,桥的系列自成景观。仅绍兴市里就有四百多座桥,而整个绍兴水乡桥梁多达三千多座。如果把纵横的河流比作马路,各式各样的石桥就是十字路口。清光绪癸已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在当时仅 7.4 平方公里的绍兴城中,有桥 229 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
桥 31 座,而世界闻名的水城威尼斯,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平均每平方公里仅
有桥 0. 66 座。因此,绍兴被冠以“水城桥都”之称,绝非虚传。
绍兴的古桥,多为青石构造,不仅历史悠久、式样齐全,而且构造别致、千姿百态,可以说是桥的博览会。
古代,以木跨水作梁即为桥,因而桥与梁习惯合在一起,称“桥梁”。桥起源于何时,尚难断定。据文献记载,经人工修建的桥,至迟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相传,在越王勾践时就建造过灵汜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堤时,建造了“三大斗门”,把水闸与桥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最早把桥与水闸结合的桥梁。绍兴造桥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绍兴水乡的桥,造型因地而异,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装饰。如在宽阔的河面上,一般设平拱组合桥;在河面较窄的地方,通常架单孔陡拱桥;在田野山间的小河中,则施以平板桥。水乡常见
的石拱桥,不仅具有曲线柔和的形式美,而且更在于建筑材料和拱形结构的结合,使石料耐压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那些多孔、薄拱、轻盈的联环拱桥,桥孔本身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圆,虚实相合,波光粼粼、秀丽异常。架设在柯桥以西运河上的太平桥,是一座多跨桥梁的杰作。它始建于明
天启二年,又经清乾隆六年、咸丰八年二次重建。桥的南端为拱桥,北端是九孔跨经为三至四米的石梁桥,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拱桥和高低石梁相结合的原始形式。在拱桥石栏上还刻有精细的石雕,两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对立桥头。古桥上的石雕往往与民间风情、神话传说密切相关,如治水的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都是为了驱邪避祟、镇妖除灾,以求桥梁坚固和行人平安。
位于鉴湖之畔的泗龙桥,也是一座颇具特色的梁拱结合的古桥。侨建于清代,又于 1921 年重建。桥长 100 多米,宽 3 米。因为它有 20 个孔,人们
就叫它甘眼桥。南端 18 孔是梁桥,北端 2 孔为拱桥,远远望去,宛如长龙卧波,故称泗龙桥。
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梁式石桥,就数绍兴城里的八字桥了。它修建于南宋嘉泰年间,距今已有 700 多年历史。八字桥的设计非常独特,桥东端紧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落坡,桥西端又从西南两个方向落坡,“两桥相对而斜”, 从哪个方向看,都象一个“八”字,其实“八”字两划正是岸上的引桥。古代的建筑师为什么设计了这种形状呢?原来这座桥早先处于三条路和三条河交错的位置上。现在桥面横越南北向的一条河上,原先有一条小河从东流来, 另一条则从西流来,所以这座桥筑了那么多的踏步,并在踏步之下筑有梁式桥洞。八字桥不但踏跺对称,造型美观,而且一桥多用,结构巧妙,从水陆两方面把城府与乡村联接起来。八字桥高 5 米、净跨 45 米、宽 3 米。桥面用条石铺成,微微拱起,虽然经历了七个世纪的风雨,多次重修,仍然保持当年古朴的面貌。宋代的桥梁,除在李嵩的《水殿纳凉图》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宋画中偶而见到外,实物已经不多。尤其象八字桥这样,在结构上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的古桥更为罕见,充分显示了筑桥匠师的无
比智慧和高超技术。
绍兴的桥不仅构造别致,风姿各异,桥名的由来,也饶有趣味。它往往与古城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瓜葛甚密,身临其境,耐人寻味。如绍兴县的夏履桥,据《吴越春秋》载:夏禹治水,“乃劳身焦恩,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人们为了纪念夏禹的治水功德,就在传说夏禹遗履的地方建了一座夏履桥。
鲁迅纪念馆西南侧有一座古桥,叫都亭桥。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后人就把都亭附近的这座桥,叫做都亭桥了。题扇桥在今蕺山南面,相传是晋代书圣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桥上旧有“晋王右军题扇处”石碑一方。偏门外宋代大诗人陆游故里三山附近的卖杏桥,则是附会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的。
在绍兴地区,还有一种带状长桥,也是其它地区极为少见的。这是一种用条石铺成的水上走廊,它并不跨越运河,而是卧于河当中,与运河平行延伸,绵延数十里,这就是当地特有的古纤道桥。绍兴是浙江的富庶之地,明清以来经济较为发达,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输特别繁忙。由于船只载重吃水深,仅凭风帆橹篙,运行缓慢,为了加快航行速度,就产生了为背纤拉船的人修筑的古纤道桥。绍兴古纤道桥俗称百孔官塘,建于清同治年间,长 386 米,共有 115 跨,每跨净跨径 2 米左右;桥面用 3 根条石拼成,
宽 1.5 米;桥墩用条石叠砌,墩厚 1.5 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
第 45 跨较高,以通小舟。桥头两端各有茶亭一座,立有桥碑。据桥碑记载,
重修于清光绪九年,起自太平桥,至板桥止,共有 281 跨,此现存多 166 跨, 说明原纤道要比现在长一倍多。
今天,机动船来往穿梭于江南水乡的河道上,纤道桥失去了往昔的繁忙。但它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花岗岩条石铺成的长长的桥面,仍静静地躺在古运河的水面上,成为水乡特有的一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