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话吴山
美丽的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在重峦镣绕的环抱下,唯有高约百米,绵亘数里的吴山,婉蜒曲折直插城中。登上吴山,杭城“参差十万人家”尽收眼底,钱江如带,风帆点点,西湖似镜,画航如织。自古以来, 吴山就是城内登高揽胜的好地方。据考证,古时的西湖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海湾,吴山和宝石山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个岬角。那时的吴山脚下,是一片烟波浩森的汪洋,渔民常在海湾捕鱼、山上晒网,故而得名晒网山。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故改称吴山。当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惨遭屈杀。吴人怜之,就在此山立祠纪念,建造了一座“伍公庙”。这就是吴山上出现的第一座庙宇,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以后,庙宇、庵堂日益增多,林林总总几乎遍及了吴山境内的紫阳、云居、七宝、峨嵋等十多个大小山头和山腰,故有“吴山七十二庙宇”的传说。不过,这些庙宇屡建屡毁,时兴时衰。在民间流传最广、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建于明代的“城隍庙”。据说,庙里的“城隍老爷”名叫周新,广东南海人,生前曾任浙江按察使,为官清廉,人称“冷面寒铁”。他到杭州上任后,先清除了衙门中一批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官吏、差役。接着,又微服出巡,亲自查询狱中犯人的案情,纠正了一批冤案,受到平民百姓的尊敬和拥戴,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后来,因冒犯了权贵,周新惨遭杀害,百姓愤愤不平。皇帝为了平息民愤,就假说梦见周新已在杭州做了城隍。从此,杭州人就在吴山为他建了一座“城隍庙”。于是,吴山也就叫“城隍山”了。
有庙即有会,吴山庙会由来已久。早年的庙会,除了烧香拜佛、算命测字等封建迷信活动外,还有卖书画的、演庙台戏的、变戏法、耍杂技的和卖花、斗鸡的等等,店家、小贩在庙字四周和沿途两旁摆满了摊铺。赶庙会的人往往是兴致勃勃,满载而归。
吴山庙会,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四季不断,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人们到此辞旧迎新、祈求一年的好运气。二、三月间,杭嘉湖一带的香客纷纷涌进杭城,而且一般都是先到灵隐、天竺、玉皇山、净寺,最后才到城隍山。香客把香烛烧完了,就想买点东西带回去。所以,吴山脚下清河坊一带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多益处、状元楼、张允昇、方裕和等店家,生意格外兴隆。这些老店之所以名扬中外,与庙会的兴盛有极大的关系。到了立夏,开始农忙,外来的香客就减少了。但旧时的杭州有“五郎八保上吴山”的习俗,从事商业和饮食服务行业的伙计,辛辛苦苦忙了数月,老板都要犒劳大家吃一餐,并放假让他们上吴山赶庙会。此外,遇到哪座庙里的菩萨生日,吴山上也总要热闹一番的。
如今,吴山上的庙宇虽已不存,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和大批古树却还保留着。紫阳山原宝成寺附近有“感花岩”,上镌刻有苏东坡的咏牡丹诗和明吴东升书写的“岁寒松柏”四字,字迹尚可辨认。再稍下的一块山崖上刻有“第一山”三个大字,笔力遭劲,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帝的手迹。紫阳山西坡,原三茅观旧址附近有一块岩石,上刻“吴山第一峰”五个大字,这里是历史上观看钱江潮的胜地。
在紫阳山顶北面有一组怪石平地而起,俗称“巫山十二峰”。人们依岩石的形状,为之命名为笔架峰、香炉峰、棋盘峰、象鼻峰、玉笋峰、龟息峰、盘龙峰、舞鹤峰、鸣凤峰、伏虎峰、剑泉峰、牛眠石等。因这些岩石酷似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故亦称“十二生肖石”。旁边还有一石,状如倒覆的大瓢
羹,便取名“瓢羹石”。
茗香楼茶室周围的古老樟树,更是吴山景观的一个特色。这些樟树的树龄一般都在四、五百年左右,其中一棵“宋樟”,树龄在八百年以上。在“巫山十二峰”边,还有一棵杭州地区最古老的龙柏树,姿态古朴苍劲,树龄亦在五百年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的“药皇庙”,曾改建成“吴山先贤堂”。堂内用蜡像、彩塑和油画等艺术形式,再现了二十六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就有原先供奉在“伍公庙”里的伍子胥和“城隍庙”里的周新。
如今人们逛吴山,最感兴趣的是“鸟市”和“花展”。在沿山路旁的树荫下、石墩上、挂着、摆着各种各样的鸟宠儿。笼中有画眉、八哥、鹦鹉、芙蓉、竹叶青、黄豆儿⋯⋯它们迎着朝霞,放声歌唱,百乌争鸣,静中有闹。在“鸟市”里,不少老人虽年过花甲,仍腰杆笔挺,身板硬朗,个个乐观豁达。他们风趣地说:“这叫人养鸟儿,鸟养人。”旧时,吴山上还有“斗鸟” 的习俗。一种是隔笼相斗,即将两只鸟放进一只大鸟笼里,中间隔开,几个回合斗下来,胜者高声鸣叫,得意洋洋,败者闷声不响,垂头丧气。这种斗法,比较温文尔雅。另一种斗法比较凶残,叫滚笼相斗,把两只鸟儿关在一只笼里,任其撕咬,滚成一团,有的甚至当场斗死。那时,还有人用“斗鸟” 进行赌博,为此,有人大发横财,有人则倾家荡产。如今,这些陋习早已被历史淘汰。但爱鸟、养鸟、赛鸟的习俗,却一直在吴山留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