簖上人不吃鲤鱼

在遍如珠网的水乡地带,人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横插着一排排“水篱笆”,紧挨篱笆旁边,耸立着一座用竹桩撑起的水上阁楼,阁楼下拴着一只小木船。用竹片编成的水篱笆,都带有倒钩,大部分插入水中,水面上仅仅露个头,有的呈“之”字形,有的呈“凹”字形, 围住河泊的一隅。当过往的鱼儿不知 不觉游入其中,如同落入陷阱,这时划着小船进去捕捞,犹如瓮中捉鳖。这就是水乡用来捕鱼的工具——鱼簖。据民间传说,水乡使用鱼簖的习俗,最早始于吴越时期的范蠡。当年他辅佐勾践打败吴国后,便与西施功成身退隐居他乡。一次他看见渔民把捕来的鲜鱼养在竹篱笆里,随吃随捞,大受启发,就把竹篱笆加以改造,变成横截于河面的簖,促使养鱼业得到发展。据说范蠡还总结养鱼的经验,著有一本《鱼经》。桐乡有个村坊叫“簖上”,不少人家以装簖捕鱼为业。但簖上人有一条不成文的“禁忌”,在他们的饮食习俗中从不吃鲤鱼。说起这一习俗的由来,当地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簖上这地方,每逢春季桃花水发, 总有许多鲤鱼打这游过。据说它们都是去东海试跳龙门的,如果鲤鱼跳过龙门,便可人海化为真龙,得道成仙了。有一年春天,突然桃花水猛发,混浊的河水滚滚而来,这对渔民来说正是捕鱼的大好时机。人们纷纷修好鱼簖, 补好网兜,准备大捕一场。这天下午。村里突然来了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 老人走到簖旁,真切地告诫人们:渔家兄弟,我是来给你们报信的,今晚下半夜,将有一批鲤鱼打这里游过,这些鲤鱼都是火神的下属,它们是受火神的派遣,去东海办事的,你们千万不要捕捉,不然,将会发生火灾。渔民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感激,热情地留老人吃饭,还以刚上市的韭菜炒鸡蛋热情款待。老人吃过饭,表示一番谢意,便告辞而去。

子夜时分,果然有大批鲤鱼向簖上游来,其中有一条特别大的鲤鱼,始终用身子压住鱼簖,使其它鲤鱼能顺利从鱼簖游过。眼看着一群群的鲤鱼不断游去,人们心里不免有点惋惜,但一想起老人的忠告,谁也不敢冒然行事。就在鱼群将要过完之时,一个贪心的渔民,再也忍不住了,他飞起一渔叉, 朝那条压在簖上的鲤鱼戳去,终于刺中这条最大的鲤鱼。当他将鱼拿回家把鱼剖开,顿时大吃一惊,只见鱼肚里尽是饭粒和韭菜炒蛋的残渣。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它就是报信的老人。村里人知道这一情况后,为了表示对老人的忏悔,避免火灾的发生,便立下村规,从此忌吃鲤鱼,慢慢地,人们相沿成习,终于形成这一习俗。

虽然这是一个民间传闻,但却反映了簖上人忠实守信,知恩必报的传统美德。